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80|回复: 79

【我的质量之路】----井底之蛙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9 21: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质量管理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本帖最后由 haibei 于 2012-10-29 22:08 编辑

      昨天一篇《我的质量之路》征文把我引到这里,看到了坛友们丰富多彩的真实故事,好像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般,情不自禁也想参与其中。
    我原创的这个真实故事曾经在食品论坛连载,被论坛加精收藏,文章获奖的同时我也得到了一部MP5的奖励。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10-29 21:4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期待楼主的精彩,,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21:4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ibei 于 2012-10-29 22:12 编辑

前言
从1988年上班至今我不知不觉中已经在食品行业里摸爬滚打了二十余年,自己都有些难以置信。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这么多年我始终都在最初工作的公司,听到看到大家频繁或者不频繁的转换单位、转换行业,感觉自己就像是个画地为牢的“井底之蛙”,所以经常在网上这样描述自己。

(一) 初出茅庐
1988年7月,作为一名分析专业的中专毕业生,不到20岁的我来到了这个单位,作为正规毕业生来到这当初众人向往的国企公司,直接就获得了正式干部编制。本来我的对口单位应该是集团公司的质检系统——所谓的前方单位,为了逃避倒班,我申请到后方单位即后勤单位,这样就到了后勤系统。公司就像个小社会一样,什么都有,后勤系统的食品企业也很齐全,饮料厂、冷冻饮品厂、食品厂应有尽有,甚至还拥有当时在全国都很具知名度的团膳生产企业。

我一直被留在后勤系统机关抄抄写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领导对我很满意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和我一起分配到这里的十多位毕业生全分配到下一级单位了,只有我继续留在机关。当初很单纯,觉得学分析的应该在某个化验室而不是在这里写写画画,一再向领导要求,终于最后一个下到了工厂。

真正到饮料厂的时候已经是10月份了,生产季节已经过去,开始季节性停产检修设备。这里的毕业生很少,为了表示对毕业生的重视,我被留在设备组而不是化验室,因为设备组属于厂机关职能组,化验室属于基层生产班组。当年的我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区别,还为没有到化验室而郁闷呢。好在我一直喜欢图纸、设计相关的事情,在学校时对机械制图的热情甚至超过了专业课,所以很快投入到设备检修中,每天看图、描图,还没有经历饮料生产倒先对饮料生产设备来了个全面了解,事实证明这给我以后的工艺、质量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夏季,又是我一再要求,我终于到了化验室,开始跟班质检、化验,还是要倒班,只不过这里是“三班两倒”不像那些前方单位是“四班三倒”,简单的说就是从早上8点一直上班到晚上8点,回家休息24小时,再从晚上8点上班到第二天早上8点,不断的循环,一般要持续三、四个月,我在这里倒班只是临时的,最多干一个夏季,所以并不排斥,而且当时年轻,工作热情高,常常是上完夜班也不回家休息,而是到图书馆看书。想急于快速熟悉饮料这个行业,工作中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问同事也没有弄得很明白,大家都奇怪我怎么有这么多问题,只有自己想办法了,当年不像现在有电脑,查资料就只有上图书馆了。每次我都带点心去,一看一整天,特别是在专利图书馆,查资料的人很少,那里的管理人员都很熟悉我了,看我中午边吃点心边看书,经常主动给我倒水喝,他们的鼓励、赞扬也是我坚持下来的动力之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21: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小试锋芒
夏季生产旺季很快过去了,当时我们的化验项目很少,只是微生物检测而已,没有理化检测,我在学校学的分析技能毫无用处,我对饮料生产和质检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觉得应该增加些理化检测以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把想法写了下来给领导看,很快得到了认可,领导让我组织实施,仍然不到20岁的我开始给大我一轮以上的师傅们布置任务。

现在看来当时的人真是纯朴,大家配合度都非常高。我按照查阅的资料列了拟增设的项目和购物清单,得到拨款后就带着大家上化学品试剂商店去购买了,这活难不到我,在学校里我就给老师打过下手、买过试剂,只是在学校每次买得多,有车跟着,厂里虽然有车,但是很忙,领导把化验室的娘子军都派给我,共有五、六个人,当时的交通也远没有现在方便,我们把买的东西装在两个大纸箱里,乘过江轮渡、乘公共汽车,大家轮换着抬,转了几次车才把东西运回厂。

增设的项目不仅有洗瓶碱度的测量,饮料酸度的测量,还有对于排放污水部分指标的检测,主要是我一个人做,也不知道当时怎么对作实验那么有兴趣,好玩一样,完全不觉得是在干活,尤其是对污水的监测,纯属兴趣所至,没有任何人对此有要求,后来单位附近的农民告我们单位排放的污水把他们养的鱼弄死了,我检测的污水生物耗氧量等指标还为维护我厂利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才觉得自己“玩”得还有些意义。

领导要求我把这些项目检测方法教会大家作,说让我对化验室的师傅们进行培训,黄毛丫头的我毫不谦虚,一口答应下来,4年的正规教育让我很有信心,而且我准备连同我查阅资料得来的饮料工艺理论知识与个人质检体会一并和大家交流,看了我的培训内容提纲,领导改主意了——让我扩大范围,要对全体职工进行培训,讲讲我理解的饮料工艺理论知识和工艺、成品质检。我很紧张,不是怕讲错了而是怕面对上百人讲课,我生性怯场,人一多就不敢讲话,上百号人啊,又没有扩音设备,我的声音会发抖吗?最后一排的人能听得见吗?真是把我急死了!!!

领导和化验室的师傅们都鼓励我(现在我都对当年的他们充满了感激),我终于决定试试。

正式培训的前一天,我特意请了一天假,说是再整理一下培训内容,实际上内容已经烂熟于心了,我要练练“讲话”,于是一个人在家里大声模拟培训,开始的时候听到自己的声音紧张得都变声了!扎扎实实对着空屋子练了一天,第二天正式登场。

我们单位对面是个技校,培训就借学校的大教室进行。我站在教室外面隔着门缝看到里面满满的人,心跳得那个厉害啊,觉得别人都听得见我心跳的声音。犹豫了片刻,一咬牙,我进去了,上台阶、站到了讲台后面、放下手中的资料、正视大家(严格说是俯视大家),奇怪,居然内心很平静、不紧张了(第一次意识到讲台的设计是多么的合理,这样居高临下的感觉缓解了我的紧张)!大家嘈杂的声音逐渐平息、全场安静了下来,随着教室的安静我的心又激烈的跳动起来,豁出去了,开讲!我发现我的一个特点,安静的时候我的音量就提不起来,大家因为听不清开始交头接耳的时候反而能带动我的声音上扬,实在是紧张的时候我就板书,听见有个别师傅在下面夸奖我的字写得好,极大的激发了我的虚荣心和信心,紧张感立马就退下去了。

转眼两个小时过去,顺利的讲完了,没有出丑,(*^__^*) ……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21: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接受培训
冬季在培训和检修中度过,1990年春天,我们单位获得了一个外部培训机会,这是饮料巨头K公司在T市创办的全国软饮料培训中心,为了我的安全,领导特意多申请了一个指标,让一个主管配料的年长师傅陪我一起去。这是我的第一次出差。

培训期间,我系统的学习了整个饮料工艺,百年跨国公司的K公司的确不同凡响,当年还没有电脑,但是主办方准备了投影仪放映,我直观的看到了饮料生产的全过程,包括所有设备的运行原理、步骤以及所有质量检测的过程,在这里我还看到了我国饮料行业包括相关院校的饮料专家,面对面的倾听他们的授课,原来困扰我的一切问题全都找到了答案!

这次培训让我学习到了规范的饮料工艺和质量管理理论知识及现场运行方法,回去后向领导详细汇报了心得,并且附上我重建质量体系的设想,得到了领导大力支持。

化验班原来属于生产车间管理,经过我的规划建议,化验班脱离了生产车间,由我管理,组成了与设备组同类的独立的技术组。同时,以K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参照,建立起了在当地食品行业小有名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认真的开始实施运转。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21: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差一点“下海”
1993年前后,“下海”的热潮席卷全国。我们公司也不例外,后勤系统的经营单位也不断的成立,我是表面平静、内心蠢蠢欲动,只是苦于没有机会。终于有一天原来的领导召唤,我也来到了一个新公司的筹建组。这是个合资企业的筹建组,准备和韩国合资兴建一个易拉罐饮料公司,生产以人参为主要原料的保健性质的饮品。

我来得比较晚,前期的规划、设计已经基本完成,进入到了原料基地考察阶段。于是我一来就和领导一起出差,去吉林考察人参基地。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坐飞机,当时坐飞机、住旅馆仅仅有钱是不行的,还要有单位介绍信。我们出差一次至少半个月、途经几个省市才会回来,所以每次出差都要带很多介绍信。

在筹建组的日子里,我对新厂设计、规划有了初步了解,也对易拉罐饮料工艺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也知道了关于人参的很多知识、见识了不同饮料类型的生产企业,开阔了不少眼界,积累了更多的质量管理实际经验。

随着政策的改变,企业的经营行为开始规范化,很多项目都下马了,我们的这个项目也终止了,大家都处于茫然中,不知道再到哪里去。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21: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回到出发地
这时候原来的饮料厂发生了较严重的质量事故,库存产品均出现了沉淀,没有合格的饮料可以发货,上级领导大为恼火,饮料厂厂长勇敢的承担了责任,被免职了。于是在筹建组的这个老厂长,连同我和一个老工程师一起又回到了饮料厂。

随着大环境的变化,饮料厂已经不再是公司内部一个封闭的厂了,代表政府的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相关部门也开始向我们厂下发各种文件、要求。顺理成章的这些事务都归口到我这里,如:卫生许可证及生产许可证的办理及换证变更;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贯彻执行;企业标准的编制、产品标识内容的确定和审核;产品送检分析;质量异议处理等等。在此期间,我完成了大学的进修和职称的申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质量工程师,当初的技术组已发展成为“品控部”,我的角色也从工艺技术员、化验及配料班班长等变化为品控部部长。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21: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ibei 于 2012-10-29 22:19 编辑

(六) 生产纯净水
九十年代中后期,饮料厂引进了纯净水生产线,当时相关的技术资料很少,遇到问题只能自己攻关。记得那时纯水桶聪明盖的封口标签不是像现在的整体收缩膜,而是两头均开口的透明收缩膜套,热风收缩后再将圆形不干胶状的标签纸贴在收缩膜套的顶部。桶是循环使用的,有的消费者喜欢把不干胶贴在桶壁,有的甚至恶作剧般的丢到桶内,清除不干胶的痕迹成为一个攻关课题。我们试验了很多方法,酸、碱、洗涤剂……最终发现最佳方法是用稀释的酒精擦拭,当然用酒精处理完毕后要充分冲洗,让酒精挥发,以免影响纯净水的品质。

另一个比较头痛的现象是纯水生产线管壁长青苔,因为纯净水生产线管道都是密闭的,很少拆卸开,我们是在流量计窗口发现的青苔,操作人员经验不足,仅把流量计拆下来刷洗干净了,我认为恰恰不应该拆下来刷洗,能够拆下来的是个别部位,大多数拆不了、刷子也够不着的部位怎么处理呢?应该通过用合适的溶液对整个纯水生产线管道进行循环处理,流量计视窗是我们的观察窗口,如果这里洗干净了,就说明整个管道都洗干净了,类似CIP的处理原理。我们没有CIP装置,只能自己想土办法。我们用塑料硬管将各管道连接起来(跳开反渗透),用反渗透循环洗膜的小药池作药品池,依次加酸液和碱液循环,最终达到了预期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21: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代加工
上世纪九十年代,整个公司的效益应该说是很不错的,饮料厂的设备设施虽然不能和那些跨国公司下属的企业相比,但是在本土饮料企业里应该算得上是领先水平,而我们隶属于集团公司、仅为集团公司服务的性质让我们处于“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地位,生产能力很富余。

G市的Y饮料公司找上门来,让我们为他们代加工,这是与饮料巨头B公司有关联的一个饮料公司,正式加工以前,他们仔细考察了我们的装备和管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忽略了我们的糖浆是一次性过滤的缺陷,没有列为改造项目。

新购置的糖浆过滤机准备仍然按照一次性过滤的方式连接、安装,我的倔劲上来了,坚持要求利用这机会把工艺改过来,领导(我虽然一直没有离开这单位,但是单位领导倒是变动较频繁,已经更换几任了)并没有马上采纳,其他人也有说Y饮料公司都没有提这要求,不用改等等。我没有去过Y公司,但是我坚信他们的糖浆过滤工序不可能是一次性过滤的。

看我如此坚持,领导将信将疑,于是一边派人去G市确认,一边向设备厂家咨询,两路人马回馈的情况都确认了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工艺终于改过来了,长期困扰我们的饮料沉淀质量问题迎刃而解,这也让我再次体会到要做好品控工作需要对生产工艺和设备都有一定程度的熟悉。

但是我的正确证明了他人的错误,于是我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正好单位压缩精简机构,我成为牺牲品被排挤出管理部门,代理化验班和配料班的班长,美其名曰:待遇不变,只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代加工任务,你的能力强、经验足,在那里,他们会更加放心等等。以后的事实证明有些人的话你完全不必相信。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21: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低谷
九十年代末,大家都在兴高采烈的准备迎接新世纪,我却陷入了低谷: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受到了较严重的打击。那几年单位始终处于改制的边缘,大家都有些迷茫。有两个同事离开单位应聘到饮料行业比较知名的企业去了,以我当时的心情也盼望着能够离开,到一个别人不知道我过去的地方重新开始。于是暗地里尝试应聘工作,碰了些壁,心情越发压抑,后来终于有家招收质量体系维护专员的公司面试后问我能否一周内报到,这公司的产品当时销路非常好。

刚得到消息时非常高兴也非常不安,不像现在的人跳槽是家常便饭,当时主动离开一个“福利”还过得去的单位还是要有相当的勇气和自信的。众人的消极劝说加上自己的彷徨犹豫,最终我选择了留下来。

我当时兼任化验班和配料班的班长,同时负责新产品开发及技术管理工作,事情虽杂但是并不用费很多的精力就可以完成。在外面应聘的经历也让我知道了自己的技能与招聘单位要求的差距,于是工作之余开始给自己充电。正好发现国家开始组织质量工程师的考试,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考试,并于2001年获得了注册质量工程师证书。

现在回想起来这段低谷的日子也有对我有益的地方:它让我沉静下来,使我能够更加理性、客观的审视过往的一切,也让我与底层的职工有了更密切的接触,能够比以前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所思所想,知道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他们沟通更加有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QPDCA平台自律公约|QPDCA质量论坛 ( 苏ICP备18014265号-1 )

QPDCA质量论坛最好的质量管理论坛 GMT+8, 2024-5-5 18:14 , Processed in 0.153778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无锡惠山区清华创新大厦901室0510-66880106

江苏佳成明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