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7|回复: 2

技能训练的三个“3+1”(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0 11: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质量管理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企业技能人员是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创造者,技能人员操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关联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做好技能人员的技能培训,是提高其技能操作水平的关键。技能训练是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好技能训练课程是技能培训教师的必备基本功,训练课程可以按照专业或工种进行划分,不同专业的训练课程设计与实施也是各有千秋,但这并非说无规律可循。在近些年的不断实践与总结中,天津石化培训中心技能人员培训部的教师逐步形成了相对标准与规范的三个

“3+1”技能训练课程设计与实施模式。技能训练课程设计与实施总体分为三个阶段。 - 准备阶段:技能课程设计前所做的准备工作;
- 设计阶段:是对技能课程主体内容进行设计;
- 实战阶段:技能训练课程组织与实施。
下面从这三阶段就技能训练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阐述。

一、准备阶段“3+1”

    “谋定而后动,则事半功倍。”有备无患,强调授课准备的重要性。准备阶段“3+1”是指三个“认知”和一个 “分析”。即认知培训目标、认知培训课程内容、认知培训课程之间的关联,分析学员现状。
1. 认知培训目标
      一门培训课程培训目标很关键,它主要明确学员培训后应达到的程度。教师对培训目标的深度理解,有助于对课程内容的准备开发、使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
2. 认知培训课程内容
      培训项目的课程设置都是从需求调研出发,根据需求调研的结果,分析学员差距,从而确定课程内容。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培训方案了解本课程的训练项目及要求,有助于深度开发课程。
3. 认知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一个培训的课程计划都要包括一系列的课程,也就是一个课程组,既有理论讲解又有技能训练。在这个课程组中,自己所承担的技能训练课程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地位是什么,如何与其他课程有效衔接,理论和技能比例如何划分,只有明确这些,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训练课程设计。
4. 分析学员现状
      即要分析参培学员的实际状况。不同岗位、不同级别、不同性别、不同工作年限的员工,对其知识的需求、技能训练的关注点不尽相同。培训者必须充分了解学员的培训需求和关注重点,充分考虑学员的学习速度与基础、经验等个体差异,做到因人施教,避免重复,要把同一知识、同一技能水平层面的员工安排在一起,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培训,提高培训针对性。通过分析学员的实际状况,技能教师才能明确学员为何而学,教师从何而教。

二、设计阶段“3+1”

      技能训练课程设计阶段是整个过程最关键的一步,用不同方式设计的技能课程,技能教师的训练方法就不同,最后的培训效果也是不同的。就像剧本决定了一出戏一样,课程设计决定了课程的效果。设计阶段“3+1”是指三个“设计”一个“评价”。即设计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培训方法,对培训结果评价其训练效果。

1. 设计课程目标
      技能训练课程目标是对学员经过该课程的学习后能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的详细说明。所以说课程目标应成为学员训练、教师教课和培训考核的指南。课程目标确定得是否准确,直接影响该课程及其整个培训的培训效果,为此课程目标的确定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可观察的原则。课程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而不是抽象的、模糊的。要求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到的行为标准,将目标明确地传达给参培学员。二是可衡量的原则。课程目标应该是明确的,要有“量和度”的要求,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衡量。三是可实现的原则。课程目标并非越高越好。一定要依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并且通过一定的培训环节就可以实现。而且教师与学员要在“量和度”上达成一致,这样可以增强学员的认同感和参与意识。

2. 设计课程内容
      确定了课程目标以后,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选择相应内容。对于技能训练课程,课程内容确定程序首先是确定这项技能的准确操作步骤,然后依据操作步骤确定相关理论知识。因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和底衬,没有知识形不成能力。所以,在技能训练之前先教相关知识,然后再进行技能训练,先有“应知”后有“应会。”
      对于操作步骤的确定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已经具有规范化操作步骤的训练项目就可以直接采用;对有些原先缺乏规范化操作步骤的技能训练项目,可以从企业有关操作人员中选出最优秀者,分析、分解其操作步骤,并经过研究使之更规范化、科学化。同时在设计时要考虑实现的手段和方法,比如在电气二次回路故障处理时,可采用预先准备好的短接线要求学员处理断路故障。
      理论知识界定采用反推法。根据规范化操作步骤,反推出每一步骤依据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应把握必备和够用的原则。知识要服从服务于技能。所教的理论不是越多越好,知识体系也不是越完整、越深奥、越条理越好。为了本次培训要形成的操作技能,必须具备的知识一定要教,而且要教会。但以够用为度,绝不为了学科的系统性而斗进斗出。

3. 设计培训方法
      培训方法和课程内容同样重要。同一个课程,不同的教师上起来,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依据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选择适当的培训方法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培训方法一定要为内容服务,也就是说形式一定要服从于内容;同时培训方法要适合于培训对象,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教。
      
技能训练之前,都有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一般理论知识的讲解采用讲授、并附加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的综合讲授。在讲授过程中,尽可能设计生产实际问题,启发、诱导学员一起来思考,注重互动。我们说“学贵刻苦,教贵善诱”就是这个道理。同时讲授一定要注意信息反馈,观察大家的表情,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绝不能不顾工人的表情反应而孤芳自赏的唱“独角戏”。讲授内容要层次分明、脉络清楚,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让学员学到的是清楚一条线,而不是模糊的一片。

技能训练应该以“能”和“会”为中心,即学员要能用会做。如我们经常采用“六部操作法”进行培训。

第一步:说给他听—讲解。就是把老师经过长时间训练积累的操作经验、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传递给学员。
第二步:做给他看—示范。示范的作用就是传递标准,让学员知道标准的操作步骤。如果一项操作技能操作步骤比较长,可以分段示范,分段练习。如果需要多次演示,也可以做成操作录像,重复示范。
第三步:让他试试看—练习。老师的讲解和示范,解决了学员的入门问题,而要想熟练掌握技能,就需要学员根据标准进行训练。
第四步:告诉他如何改进—反馈。对学员的操作进行总结点评,指出学员操作中的错误,给出正确反馈意见,学员能够巩固正确、修正错误再次训练。反馈一定要及时,越及时越有利于改进,不要等学员将错误的操作步骤形成习惯后再去反馈。
第五步:帮助他形成习惯—巩固。经验表明经过7~10次的训练才能真正掌握,所以根据标准要求学员反复进行训练,形成习惯。
第六步:鼓励他突破自我—提升。把好习惯融汇到实际工作中,学会举一反三,不断完善改进操作步骤,达到能力提高的目的。

      在应用六部操作法过程中,要把握“一正确、二速度、三提高”的基本原则。先关注质量,后关注速度。在开始几遍的训练时,把重点放在准确度上,即使速度慢一点也没关系。等到学员正确掌握了操作步骤之后,在要求加快速度。训练过程要循序渐进,提高速度要在保证正确的前提下。

4. 评价训练效果
      技能培训特点是有培训必有考核。考核是评价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考核衡量本技能课程所含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效果,根据衡量结果,检验培训全过程是否得当。在课程设计阶段应将考核方案同时确定。考核方案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根据课程目标、培训重点或考核大纲确定考试内容,要把握练什么考什么的原则。
(2)选择考核形式。技能考核可分为技能笔答、口试、现场模拟操作、仿真考核、实操考核等多种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形式进行考核。
(3)编写题目。根据考核内容和形式编写考核题目,确定评分标准。
(4)安排考场及考核时间。技能考核往往要分组进行或一对一进行考核,所以要根据学员人数、考核项目和考核形式安排考场及考核时间。

三、实战阶段“3+1”

      进入到实施阶段,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是离真正培训只需一步之遥。因此实战阶段的“3+1”,即做好基地软硬件准备、师资准备、操作准备,并做好培训指导方案。

1. 软硬件准备
      技能训练离不开训练用的软、硬件设备,它是完成操作训练的必备条件,没有它们操作训练将成为一纸空谈。因此必须有合适的训练场所和必须的设备设施,同时应做好必备的安全防护措施。具体包括场地准备、资料准备和设备设施准备。
(1) 场地准备。根据训练项目的不同,根据训练项目和学员数量合理安排训练室(操作间)和工位。检查座位、台位、光线、室内通风等是否符合要求,水电气等是否完毕,安全措施是否齐全等。
(2) 资料准备。准备好培训手册、实训指导书或教材,做好培训安排及合理分组。
(3) 设备设施准备。包括训练设备、训练所需耗材、药品、工器具、仪器仪表、计算机及网络、仿真软件、必备的安全防护用具等。

2. 师资准备
      技能训练课程往往是多名教师同时进行指导,至少也应有2名教师。因此根据不同的训练项目和学员人数,要合理安排培训教师的数量。要明确教师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特别是多人授课时,在明确分工的同时,要相互补台不拆台,有问题尽量在课前解决,在课前做好充分沟通,使训练方法趋于一致,不要引起不必要的歧义。

3. 操作准备
      在有经验的教师,如长时间没有经过训练,手法也会生疏。对于训练课程,提前的操作准备不可马虎。特别是进行新开发的操作项目训练时,作为指导教师要反复操作验证其可行性,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并进行优化,做好各种突发事件的预案。才能使训练有的放矢,达到训练的目的。

4. 制定培训指导方案
      由于训练场所设备及台位的设置不同,同时训练的人数也不尽相同。要根据具体的工位数,做好训练组织指导方案。即对对训练的组织、指导过程进行描述。包括按照工位情况对学员进行分组,并确定各环节的时间结点。
      每一门训练课程或课题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在课程与课程之间、课程与课题之间、课题与课题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关联。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学员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也会越学越有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 注重与学员交流,善于挖掘引导
高技能人才培训中,教师不再为主导作用,更加强调学员的主体甚至主导作用,可多采用问题研讨、交流的方式。同样一个操作课题,可由学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并总结各自操作经验,拓宽思路,提升其综合素质。

6. 模拟训练中善于借助辅助手段,模拟实际操作
      技能训练可以采用仿真模拟、可以采用实际设备进行操作,但要注意无论何种操作均与现场操作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设计操作课题时,要充分考虑其实现手段,要善于借助辅助工具实现操作。
      
技能训练的三个“3+1”是课程设计与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后的培训实践中,我们将继续优化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方法、手段,为技能人才培训凝练更多的经验方法。
发表于 2013-1-10 11: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个3+1的培训模式,说得很详细,如果真能做到了,相信培效果肯定不错!
发表于 2013-1-10 11: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学习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QPDCA平台自律公约|QPDCA质量论坛 ( 苏ICP备18014265号-1 )

QPDCA质量论坛最好的质量管理论坛 GMT+8, 2024-6-1 22:29 , Processed in 0.25222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无锡惠山区清华创新大厦901室0510-66880106

江苏佳成明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