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的实践表明,在提问半小时之后,大家往往就会发现,问题拥有者提出的,往往只是表面的问题或曰症状性质的问题,而不是问题的实质(presenting problem vs. real problem)。打一个通俗的比方,苦主提出的,往往是淌鼻涕、发高烧等问题,而没有意识到那些只是流感的症状。回顾这些年来我主持过的几十场圆桌会议,我几乎没有碰到过一个在提问45分钟之后,小组成员普遍认为苦主“提出的问题”与“实质的问题”是同一问题的案例。有些情况下,提问15分钟之后,大家就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那意思,久经私董会沙场的人都知道:嗨,又是一个“伪问题”!当然,问题拥有者在主观上一般并不想用一个伪问题来掩盖真相,然而,要是没有经历过类似“剥洋葱”那样的“盘问”过程,小组成员往往会被“集体忽悠”了而不自知。记得在半年前,我被国内的一所“顶级商学院”邀请去为其“骨干校友”做一次私董会的“尝鲜坊”。在我们选出了研讨课题、刚进入提问环节之时,就有两人提出要走,理由嘛,当然挺充分:某某重要会议或人物在等着我。也许骨干校友对同学特有责任心,离席之前,他们都希望能“先说几句”。发言中,他们不是深刻地剖析了同学提出的问题,就是慷慨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随后又自然而然地再“支”上两“招”。有意思的是,随着提问的深入,大家强烈地意识到,苦主提出的,其实只是一个“假问题”,而真正的问题,是苦主本人的精神状态和价值理念。长话短说,四个小时的尝鲜坊在高潮中落下帷幕时,一位校友的点评激起笑声一片:“先走的那两个,今天是白来了”。实际上比“白来”还不好!他们那“入木三分的评论”和“牛逼哄哄的指教”,至今还是校友圈中的笑料。还是彼得·德鲁克说得好:“最重要、最艰难的工作从来不是找到对的答案,而是问出正确的问题。因为世界上最无用,甚至是最危险的情况,就是虽然答对了,但是一开始就问错了。”
我亲历的由两位“初学者”主持的会议案例也不妨在此分享一下。两位私董会主持人互相不认识,其小组成员和当时讨论的课题也完全不同,但是在同样的时间压力下(记得大概只有一个半小时的研讨时间),他们两位的做法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位开宗明义,明确宣布研讨时间将大大压缩并平均分给三个阶段各半个小时,结果提问还处于“热身”阶段,会议就进入了分析阶段,分析浅尝辄止,又赶紧进入了建议环节。另一位则是一开场就迁就了个别成员在提问时夹杂分析并兼带建议的“冲动”,结果导致“Monkey see, monkey do”(“有样学样”),其后的发言者几乎人人都把三段论“一气呵成”了。两位主持人都在规定的时间里结束了小组的研讨流程,但在随后的小组成员匿名调查中,都获得了“差”的评价。当然,坏事也能变成好事。两个小组中好几位“事后诸葛亮”的评论高度一致:“这个三段论,看来还是不能超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