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企业的绩效考核方法和标准不一样,在你看来企业应该如何选对适合自身发展的绩效管理方法?
张馨月:这个问题太宽泛了,不太好回答。可能背后有个隐含的问题,是关于标杆学习和自我创新。
向标杆学习,不仅要学对方的绩效考核方法,还要综合看对方的企业发展阶段、战略和文化导向、领导者的领导力方式等维度来综合比对。这时候,绩效考核是企业生态的匹配产物,而不能绝对独立来看、来模仿。
在自我创新方面,首先要契合组织的战略和文化价值观导向;其次是要匹配领导者目前的领导力或者是管理思维水平。
有几个误区可以着重避免:
l 别人成功的经验,未见的在自己身上就成功,千万不要盲目效仿;
l 未必越复杂的方式就越有效,对于小企业而言,越简单越好;
l 而且,有些时候量化可能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l 绩效考核永远没有“绝对公平”,只能做到“相对公平”,所以不要指望一套完美的制度来弥补我们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短板;
l 绩效考核/管理是工具,并不是终极目标,在考核过程中要经常回归初心(战略、价值观、人性),不要让考核本身成为了目标;
l 绩效考核的公平性问题,可以从结果来设计,也可以从过程来设计,不要忽视“感知公平”的力量;
l 处理绩效考核问题时,情绪处理可能优先于道理讲解。
在绩效管理的落地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何解决?
张馨月:我个人认为,绩效考核应该是后面的步骤,首先应该搞清楚经营战略、核心价值流程、组织结构、文化导向的正确性。如果这些都是模糊的,绩效考核用对了也是巧合、碰运气;所以,大家可以先做做诊断,看看自己的公司,前面几点是否清晰,然后再来检视一下,现有的绩效管理方式有没有给到这些部分以支持;因为我们要面对的是人,复杂的人,丰富多彩的人,所以一定要把这个时代的人性多一点考虑进去,有利而无害。
我一直说有一些考核,其实你仔细分析一下,做跟不做效果是差别不大的,无非对于管理者来说你是多了一种掌控感。为什么?因为你做下去之后会“逼良为娼”,他造假你是不知道的,你如果花费大量的管理精力投入进去识别也是可以的,但是这样做你就要评估是否值得。而你的工作如果投放在其他地方,正向牵引的方面会不会效率更高?可能有些人跟我说那就是要究,就是要改。大家现在这个习惯就是不好,我说OK。如果我们能确定这个是我们的一个对的方向,改变大家这个习惯,我觉得OK,那就下大力气专项整治。你千万不要今天踩一下不管了,明天踩一下又不管,这就没有用了。所以我觉得有些管理动作可以经常反思,我这个动作做下去,到底是不是真正创造了价值,还是起了副作用。
同时,对于人的激活,是同步思考课题。任何一项绩效考核措施,我们都要反问自己几个问题:
l 这项措施,是让大家更好的为客户创造价值,还是形成了阻碍?
l 这项措施,是让大家更愿意工作,还是更厌烦工作?
l 这项措施,是让大家更会如何做工作,还是更不会做工作?
l 这项措施,是让大家更好形成组织人际关系,还是让组织关系更恶劣?
l 这项措施,是让协作更高效,还是更低效?
l 这项措施,是为了更好的控制,还是更好的激活?
还有一个我其实特别要提的,有一些我们的管理措施,尤其是绩效管理措施,对于组织而言,是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好,还是让人际关系变得更糟?有些绩效考核落下去,得到的是不太理想的结果,比如说末位淘汰其实就是其中一种。反正不是你上就是我下,弱肉强食的这种自然法则。自然竞争的法则好处就是增加危机感,不太理想的地方就是增加不安全感,这个就跟组织的形态有关系,你可以评估一下,对这个团队,你是想让大家增加危机感还是不安全感。这就要靠领导者的智慧判断来做这个选择。很多时候我是觉得大家不是没有能力去做选择,是没有机会看到有这么多种选择。最后,就是在这几项中间做取舍平衡,这就要依靠领导者的智慧和领导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