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CC

QPDCA第一期《质量之路》征文活动评选投票开始了

     关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3: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常州质量人 于 2012-10-31 14:45 编辑

十号参赛作品【我的质量之路】----我的质量之路

一天在论坛上看到2468写的辛酸质量路,勾起了我的很多回忆!有辛酸、有苦辣也有幸运在这里也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大概在2002年初的时候,我也有着与2468同样的经历,即最后一个学期被学校第一批安排至广东东莞塘厦的一家电机厂实习,原因也是我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而且也是班里的优等生之一,据说那家公司在本地是一家较好的企业。记得当时我们一起去的同学有近30人(还有其他同届不同班的优等生),但最终留下来的,只有我们班的8人(7个女生,1个男生,留下来的唯一男生也是我们老师与厂方谈判后留下的,原因是为了照顾7个女生,毕竟离家太远,又第一次出门),还交了200元押金。记得我们都被分到了生产线,一周后公司开始组织对我们8个人考试,重新分配,把我分到了生产线检验岗位——生产线最终检查。那个年代东莞那个地方,相信大家都知道工资很底,而且加班很多(基本上30天上班,每天12小时),辛辛苦苦干了一个半月(押半个月的工资),拿到手的工资只有260元。当时我们都怨声一片、不甘心,但由于我们都是女生,只能口头埋怨埋怨——集体打电话给学校老师,要求回去!但最终得到的结果:我们必须在那里呆满至少半年,否则拿不到毕业证,实习也是学校安排学习的一部分,必须要服从!女生终究是女生,我们选择了容忍、继续煎熬!但那名男生忍不住了,他带着刚发的260元工资去了人才市场寻找新的工作,他想离开这家公司,很不幸的事,他在半路上遇到了几个流氓抢走了他身上仅有的、所有的钱(260元),我的那个男生同学从上午1030走到晚上2100才走回公司,想想都心酸!那时我们8个人就一起下决心,一定要离开这家公司,哪怕我们拿不到毕业证!后来,我们又坚持了2个多月,几乎这2个多月我们没有花什么钱,一直在攒着,希望攒够回家的路费,同时也一直在跟学校的老师电话保持沟通,请求回去!最终得到了学校的同意,我们离开了那家公司,回到学校,后来各奔了东西!
2002年底,我随着做生意的父母来到了长三角,也就是在这里我开始了我的质量生涯!
我的第一家公司是一家机械行业的台企,我从一名过程检验员做到了检验组长,一做就是三年。台企的管理也是很严格的,每天早上745到厂、750开始做早操、800开早会、监控过程质量、每天下班前完成当天的工作报告……,在这里,我学习了ISO9000的一些知识,过程质量管控的要求。
2006年结婚生子后,我又重新寻找新的工作,记得当时我是在一个招聘会上投的简历,当时这家公司招骋的是TS16949体系工程师,要求必须要有TS内审员证书。由于当时TS在中国推行没多久,很少有人听说过TS16949,更没有人有内审员证书了,所以当时的人事很清闲,别人的摊前挤满了投简历的人,但他那里一个人也没有。由于我是做质量的,出于好奇我问了一下人事:“TS16949是什么质量体系?我只听说过ISO9000,没听说过有这个质量体系呀?”当时人事告诉我:“这是汽车行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是当今所有行业中要求最严格的一个质量体系,你懂ISO9000吗?要不要来试试呀?如果感兴趣可以把你的简历留下来,到时通知你来公司试试”。当然,我留下了我的简历,而且去面试了!其实面试时质量部长也不相信我可以胜任这份工作,毕竟我从没有接触过TS体系!由于之前有一些比较扎实的ISO9000的基础,就跟我说:“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来试试,但工资只能给你1400元,如果你可以胜任,转正后再加300-400元”。就这样,我开始步入了汽车行业,开始了解、学习TS16949质量体系,也开始了我真正的质量之路!可以这样说,进入这家公司,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TS质量管理体系、3C体系、五大工具、QCC持续改善、供应商管理、主导体系内审、过程审核、产品审核、管理评审、接待第二方、第三方审核、实验室管理……除了理论,我也得到了锻炼,从理论到实践,从外审老师、每个客户的SQE那里我学到了很多很多,说句实在话,我非常感谢人事、公司的领导能给我机会,感谢外审老师及客户的SQE指导了我很多。。。这也为我以后的职业生涯垫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3: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常州质量人 于 2012-10-31 13:50 编辑

十一号参赛作品【我的质量之路】----超级巷战

如果单说我的质量之路,确实显得单薄了点。不如顺便说说我同样单薄的职业之路。
    08年的6月,我同绝大多数中国特色的大学生一样,在消磨了几乎所有的斗志、忘记了几乎所有的知识、浪费了四年最美好的青春、最后卖掉了几乎所有的用品之后,漠然踏出了那所我曾经向往膜拜的大学校门。
    迎接我的是一年前在海投之后“精心挑选”的一家国企,专业生产各类仪表。所谓精心挑选就是本着“专业对口、工资最高,国企优先”的原则,这就是我所有的关于职业的规划。
    实习期满之后,我的职位是技术支持,负责产品选型以及技术咨询。我负责的产品是调节阀。调节阀是各类工艺管道的关键设备,完全跟我最初理解的“水龙头”不是一个概念。常用于高温高压高腐蚀等及其复杂的工况,产品选型显得非常重要。之后的一年中,我每天都在跟数据打仗,有时候投标时间紧,熬夜做标书成了我工作的一部分。由于与销售部门联系紧密,后来被调到了销售部成为一名销售员,你看我领导多聪明,这样投标跑业务,只要一个人就行了!说了半天,好像还没和质量搭上边,马上来了:当时几个月的业绩证明,我的销售工作还勉强能凑合,我以为是得益于我的努力和技术背景。一直到后来我总结了一下:优秀的销售业绩,背后支撑你的是可靠的产品品质以及优越的产品性能。给你一块破电子表卖给“表哥”杨达才,人指定不要!这是我对质量的最初理解。
      后来由于家庭原因,我离开了那家国企,投入到离家更近的另一家国企———专业生产工程机械,职位是技术员。这之后的一年,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个小丰收之年——评优、升职、加薪、深造, 就在这一年当中接踵而至。当然,当中夹杂了各种心酸,此处略去300字... ...
      今年上半年,由于部门调整,我担任质量部经理,真正开始了我的质量之路。质量工作,想必是每个企业最头疼的工作,这项工作在我这里显得尤为棘手。有以下几点是我至今都无法轻松面对的:
      1.大多数国有企业都讲究混日子,我们这里有很多。
      2.中国的大多数企业的供应商都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以及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这里也不例外。
      3.中国人最喜欢讲关系,我这里更不例外
........
       这个时候给我的理解是:质量不是在搞质量,而是在搞人!
       再后来,各种质量问题,我就开始疲于奔命,到处补漏。犹如我的题目——超级巷战!
       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困惑,就是我要不要继续,要不要坚持?我经常在问自己,我能改变这个现状吗?如果不能,我在这里的价值呢?好在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间后,产品质量慢慢开始趋于稳定,市场数据有所改观,产品外观也有了不小提升。部门人员也慢慢上了轨道。
       但是后来,我开始思考,我这样游击队式的做法肯定不妥,以前的质量体系显得很是空洞,偶尔上上论坛,大家讨论的质量管理工具我都不曾知晓,突然意识到我们是不是该学习一下正规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了?在我迟迟找不到组织的时候,是董艳丽介绍我来了这里,要知道我是多么的喜出望外,终于,找到组织了!
       我想,我和我的团队,将从这里由游击队变成正规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3: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常州质量人 于 2012-10-31 13:52 编辑

十二号参赛作品【我的质量之路】-----一个新手的品质之路  

我在一家小公司做品质,公司有100多人,公司属于那种典型的私企,各种管理制度都很不完善,也缺少基本的培训,领导属于农民企业家,观念、意识很多时候也比较局限;自从我领导突然调走之后,品质部就只剩下我一个人,虽然也做了两年品质,虽然领导在的时候也教过我一些东西,但做起来依旧力不从心,不知从何入手。
        自己还一知半解就被领导要求去负责某方面的工作,上无人指导,下无人支援,一切都要靠自己;相信像我这样的情况在小型的私营企业还是比较普遍的。公司管理不规范、流程混乱、基础文件缺失、领导缺乏意识等等到处都是问题,现在自己在某些方面能够说的上话了,也想对现状有所改变,把各方面规范起来;等真要去做了才发现,自己只是空有一个想法,看着现有的知道这样肯定有问题,但真要着手去改的时候又发现无从下手,因为根本不知道应该是怎样的,猫都没见过,怎么去画虎呢?
        不管困难有多少,事情总归是要做的;创新和改变总是积累在沉淀的基础之上的,在改变之前我们必须先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我把积累的过程分了这样几个步骤:
        1.了解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中各个部门的职责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也便于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相适宜的建议;
        2.了解在比较规范的企业中,进行各项活动所需要的流程,并根据这些流程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使之适合本企业的运行,寻找合适的机会在高层的主导下将其文件化,并向下推行;      
        3.推动公司将各种原辅材料和成品的标准建立起来,一定要是切实可行、得到各方认可的;
        4.按照ISO9001的要求编制和管理文件,

        真正实施的时候可能因为每个人身边的资源和个人习惯的不同会采用不同的方法,作为一个外地人,在本地没有朋友、同学、前同事之类的人脉,我的第一选择是网络,毕竟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内容保罗万象,还有很多的网友会帮你答疑解惑,不好好利用就可惜啦;
       1.其实第一步和第二步上半部分最简单,买一本品质管理的书或在网上找一些网友分享的其他公司的相关文件看一看就知道了;
        2.在制定各种流程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阻力,但只要有足够的理由,老板肯定会支持的,从原则上来讲老板有着制度化的原动力;不管最终的执行效果如何,这都是我们处理各种问题的依据,至少能保证在问题的处理中不至于殃及自己而无力反驳;
        3.标准原则上来讲应该是由技术部牵头或是负责制定的,但标准的制定总归是各方博弈的结果,任何一个相关方的反对都可能使标准无法通过或无法实施,小公司相互之间比较熟悉,很多矛盾和分歧可能在平时都隐藏起来了。这个时候也就是各个部门矛盾和分歧最表象化的时候,一定要老板参与,你可以通过这个机会让老板对公司和产品的现状有一个认识,可以省去你很多口舌和信任的问题。
        说实话在小公司因为对供应商和本公司流程的掌控能力不强完全按照标准实施的难度很大,但没有要求就不可能提高,只有提出了要求他们才会有这个意识,所以必须制定书面的文件,并坚持推行。如果作为推行者不能够坚持,那标准就是一纸空文。
        4.ISO9001与其说是质量管理体系,倒不如说是生产系统管理体系,而我在这里只针对文件的编制和管理是因为文件管理是ISO9001的基础,也是最能向客户证明你们品质管理成果的直观证据,首先可以满足客户的要求,然后也为公司体系的全面推行提供依据。
        在没有经验的基础上按照ISO9001的标准编制文件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建议从网上多搜集一些相关的文件找出比较完善的,参照他们的格式进行填充和修改,再把做好的文件发给高手审阅,在跟高手交流的这个过程中你会有很多收获的。
        5.最后一条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善于借用大家的力量,可以加入并积极参与各种职业论坛、QQ群、培训活动,这是结识同行最好、最快的方式,上面不乏乐于分享经验和知识的高手,他们都是大家最坚强的后盾。
        上周刚参加了常州质量沙龙组织的、李楠主讲的ISO9001管理体系培训和交流探讨,有包括版主在内的多个品质管理的前辈参加,很多感到疑惑的地方,经过各位前辈的现场讲解都让我豁然开朗,一天下来收获颇丰,也建议大家多参加此类的活动。

        虽然写了这么多,但对于这个思路的实施也才刚开始,遇到的主要问题都出在细节上,多亏论坛和QQ群上的各位朋友答疑解惑,现在还在慢慢让前推进,各位同仁祝福我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3: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常州质量人 于 2012-10-31 13:57 编辑

十三号参赛作品【我的质量之路】----管理质量的杯具人物,迷茫的质量人
  
前言:
         一直认为自己是质量界的一个杯具,为何?现在的国情,是技术质量的天下,而专注于管理质量,没有技术背景的我,只能不断的迷茫!也许有一天会被这个职业所淘汰!

         原题:
我的质量之路
——考过外审员之后,再次迷茫了!

小弟本一小学教书先生,于市场经济的需要,在2006年随女友(刚成为老婆)来到宁波发展。记得第一次踏入一家工厂面试操作工的时候,还特别紧张,结果是老婆成功应聘为仓库管理员,而我给人力资源部的答复是:“就在一个地方拧那个盖子,太没技术含量了,我想我干不了这个!”

  后来又在网上开始找起了我所谓的有点技术含量的工作。因为性格还比较开朗,说话还算利落,期间也成功应聘了采购、卖场销售人员的工作,结果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去成。现在想起来,当时去那个摩托车的装配工厂做采购也许现在是另一番景象了(但还是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

    也是在网上,了解到了QC这个词,觉得很新颖,说实话,当时还蛮忽悠人的,对于这个四川内陆的乡村小学教师来说,这洋玩意儿职位,还真是有点吸引力。结果没过多久,成功的进了一家所谓中美合资的工艺制品厂,做起了QC,检验员的工作,开始了我的品质生涯!对于我来说,工厂的一切都是新的,QC工作更是新得不能更新了,因为我之前连卡尺都没有见过。所幸的是,我当时有一个非常好的老师,就是我们总工了(兼品质经理)。当时他直接给了我本书,叫“优秀品管员手册”书还放在家里,但书真的好几年没看了。不过当时那本书对我来说,就是一本武功秘籍!就这样,我不断的修炼,学习三个月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提升为了车间的质量主管。才真正的开始了质量管理的工作。
   
  (现在经常跟当时面试我的那个总工一起聊天的时候。总会说非常感谢他,他也常说,真不知道当时怎么就把你这个没有一点经验的教师录取过来做检验员了。也许也还真是命运注定我要走这条路)

    半年后,总工离开了公司,而当我更多的了解到了质量管理、更多了解了工厂时,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觉得现在这工厂管理水平太差了。而我已经不适合在这样的地方呆下去了,从总工走后,质量经理在半年内换了近四个!终于在年底的时候我和另一个要回四川老家结婚的同事一起辞职了。
辞职过后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开年之后,到了招工的高峰期,我很从容的成为了求职大军中的一员!因为我觉得我需要一个可以学习质量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地方!

  然后事情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我的工作经历少得可怜,资历也差得离谱,专业不对口让我迈不动步,因为第一家公司主要是做门制的门窗罗马柱之类的东西,相对来说对测量这方面的东西要求得不高,我学到的也比较少!因为基本上就一把卡尺打天下!(我想现在还是有很多朋友是这样的吧,哈哈!其实有时一把卡尺还真就够了!)

  终于在挣扎了两个月后,我迎来了我的第二份质量管理的工作,这次是一家做太阳能灯具和电线电缆的企业,200人吧,当时这家企业有一个质量负责人,但职务不是品质部经理或主管,员工都叫他总检!我去了之后才有了质量主管这个岗位。而以前在这家企业的质量负责人,现在成了我的兄弟! 当时去了之后,技术上的东西仍然是一窍不通,万能表,我到现在还是不会用!所幸当时这哥们儿没有为难我(没办法这哥们儿现在也在这论坛里呢,哈哈,说点好话!),我不懂也也没看不起我,虽然我名义上是他上司,但实际上技术上的事情都是他在教我!

  我进一个企业之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询问基层的员工,检验人员!然后才是中层的管理人员。既然请我过去,肯定是想解决问题的,我想知道问题到底在哪里? 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基层的员工和管理人员,他们说的话,真实性和可靠性要好得多,当然了要排除跟他们利益相关的信息!

  记得当时最大的一问题,就是前面一个工序跟后面一个工序的车间主任老因为产品破损和产品数量不对吵架,因为是内部的车间,也是做好了,一个人数一个就拉到后面车间了,什么时候用完了,不够了又问前一个车间要,结果就是,每次订单做完了之后,前面一个车间都要额外的补很多产品,而后面工序车间里,堆满了不合格品!造成了成本浪费,前后车间就开始扯皮了!前面的说数量是后面车间确认过的,后面的说,数量我确认过,但质量本就不好,前车间认为是后车间弄坏的,后车间认为是前车间本来就没做好。

  后来我想了个比较直接有效的办法来解决,也是最基本的,那就是转序检验!我先是制定了一个转序检验的流程与管理制度,然后开会跟大家一起讨论,因为大家都已经被这个事情困扰了很久了,非常顺利的就推行开了,而且也开始推行到了其它关键的过程。实施三天过后,后面车间的合格率明显提升,前面补的产品也明显减少!当然了,检验员的任务就加重了一项,所以这里又专门增加了一个兼职的检验人员。

  在这家企业总共呆了约四个月吧,让我记忆比较深的是解决供应商牛B的问题。以前供应商过来,经常不管是否检验往那里一扔就跑了,仓库人员也是一样,有时通知,有时不通知,搞得原材料质量失控,经常是一上流水线发现原料不好。质量部直接挨批。挨了一次批之后,终于弄明白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供应商跟仓库关系太好了,品质部没地位!于是开开始了我在该家公司的第一次质量专题会!

       第一次在此公司开质量专题会,真的还是比较成功的,毕竟刚解决了车间转序的质量问题,大家对质量的改善还是比较有信心,也愿意推进的。为了避免开会的时候两个老总把我给架空,所以一开始就跟老总打好招呼,所以一开始老总过场性的讲话的时候就说明了,他只是旁听,不会过多的发表意见,大家尽管讨论!这点我还是非常感谢当时那位老总的。在我之前一年的时候和后来,直到现在接触到的企业,就经常发生这种情况,一开会,老总就是在骂人,基本上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主持会议的人被架空了,这个问题有时跟主导会议的人员组织有关系,同时跟老总的风格也有关系,不能完全避免!

  还是继续说供应商的问题吧,供应商跟仓库狼狈为奸,把在我之前做总检的兄弟害得够呛,但归根结底还是质量部门的地位问题,所以开会的目的就是想跟大家说明,跟相关的部门声明质量部门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的地位,当然了,当场把一些因为原料没有按时或正确处理所造成的损失的数据跟大家汇报了,把以前的一些因原材料不合格的重大的质量事故再重新提出来,放到台面上来,一起来分析。虽然会得罪相关的部门和人员,但我觉得我没有第二条路好走。当然了当时是跟大家说明了,只是为了找原因,并不是为了追责任。

  这样下来,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仓库,仓库人员虽然不愿意但是众人分析的结果的确是如此,也无可辩驳!在之后我经历的企业中,这种情况一般还是会推向生产车间的,理由很简单的,着急生产!但这有时虽然是事实,但仍不足以成为不通知品质部门不检验或不按时通知等的借口。

 会后,果断的把以前的入厂检验的制度给找出来,修改,增加新的内容,重点对责任明确与追溯进行规定!牛B的供应商,在制度与检验人员以非常坚定与强势的态度下服了软。其实很简单,增加一家供应商,用新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来对比。比不过,那么不好意思,退货或派人过来挑选吧!至于付款的问题,请去找采购部!

   期间也出过一个小插曲,就是一供方的人员非常冲动,想跟我们检验人员动手,不过在我告诉他车间里全是这个检验员老乡,而且全是年轻人的情况下,他还是选择了平息怒火!当然了,货物肯定是退了,理由很简单,检验员判定不合格,而我直接告诉供应商:检验员也是人,抽样检验也有风险,有时检验员心情不好判定错误是难免的。 (现在觉得这种方法不地道,不过做为年轻气盛的人,也正常!)
有朋友回贴说不知道在迷茫什么?没办法我只能慢慢往下写,因为迷茫的根源就在于我的质量经历中!我想说明什么主题思想呢,也许每个人看了之后都会不一样,或许也还真没有什么思想给大家,留给大家的只能是一个问题吧!请朋友们继续住下读!谢谢了!

   前面我说过在这家企业只呆了四个月不到,说真的,我也很舍不得,这是我第一次把理论中的东西做为一个公司的质量主管用于实践。记得当时我走的时候生产部经理跟我说的,真的舍不得你走啊,你来的这么短时间真的解决了我们的几个大问题!我明白:有很多东西他也懂,但是推行的过程中,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无能为力!真是如此,一个公司的管理的提升,特别是想要改善,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解决的,经常连老板自己都觉得有心无力!毕竟在当前的利益下,一切都是浮云!

   (可能有朋友好奇我离开这家公司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公司是集团公司下的子公司,总经理是小股东,销售副总又是集团过来的另一小股东,两个人经常对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下面的人就很难做事了。还有资源的分配也很不合理,特别是检验员的待遇,我提了多次,结果没有多少涨幅,这让下面的人没有归属感与成就感!有些事,我安排起来也就力不从心了!但,关键还是老婆过来上班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我离开后两个月公司就分家了!)



   
   在离开前面那家企业后,我很无奈的再次开始找工作。这次找工作的经历让我第一次动摇了我继续走质量管理的这条路!在无数的招聘要求中我总结出了几点:
  
   1.专业。一般为机械或是电子专业,或是其它的技术类的专业。(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
   2.从事过同样或类似产品的质量管理工作经历。(做的简单的木制产品,这样的企业非常少)
   3.熟悉质量管理体系,QC七大手法。(这个是我觉得当时的自己比较擅长的,实际上当时根本就是菜鸟)       
   4.英语熟练。(如果是文言文的话,我想我可能还会好点) 
   5.会CAD、UG等绘图软件、会检具的制作。(这个当时还真不会,现在看图可以,CAD简单的会弄弄,记得也是后来自学的)
 
    在多数的企业招聘质量人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技术质量部、技术质量员等词语。都说质量技术不分家,对于我这个对技术完全不懂的人来说,真的是非常痛苦的!所以,我开始迷茫了!

    我了解到,我的专业不对口,专业检验知识的缺乏让我很难在技术性较强的行业中学习和发展,而现在的企业,对质量管理水平要求高的,正是这些技术性较强的企业。

   我觉得没有技术类的专业知识做基础,要做一个质量管理人员,真的太难了!不只是找工作难,工作时也难!我的质量生涯还能能走多远?我只能在技术性不强、管理要求低的企业里做质量管理吗?我该如何来突破?我这样的人就不能做质量管理这职业了吗?真的只能从头来过?

   没办法,这一次的跳槽,进了一家我以前拒绝了的公司。老板目的很明确:做ISO9001体系建设,通过认证!这也是我正需要的,因为整个的ISO9001的流程我没有从头开始建设过!对我来说是一个绝好的学习体系管理的机会!最关键的是产品非常简单,对我的专业没有多大要求!
   “同样的价钱,人家的原料没这个问题,就我们的有这个问题,难道是供应商故意挑坏的产品发给我们吗?
” 这是我在第三家企业做质量主管(经理)的时候,我说我们的原材料质量太差是造成产品质量低下的原因,需要对供应商进行管理时,老板娘反问我的话!
老板娘认为供应商不会挑选差的产品发给我们公司,已经有朋友对此提出质疑。供应商特别是大型的供应商,如钢材、树脂、塑料膜等基础原料,虽然经销商或厂家不会主动生产或是刻意在发货时挑选差的产品给你,但如果不对供方做要求,一再容忍供方的不良,便会逐步让供应商形成习惯,不自觉的把别人不接受的,退回的产品、生产中稍次的产品留给你。在潜意识里,你的质量要求比其它客户要低得多。这也就是当时我刚进这家企业时发现的一个怪现象,价钱绝对一样,但是送给我们的产品的质量一次比一次差。询问其它同行的原料,根本没有这样的问题!

    在这里我把这个案例具体的说一下吧,(如果有从事软包装行业的朋友可能碰到过)当时我们的原料是PA也就是尼龙的塑料薄膜,要求高透明的因为要复合上一层PE而做成塑料袋(用于食品、收纳等领域)。所以尼龙的透明度与清洁度其实是非常高的。当时送过来的尼龙老是有白色的粉沫,复合上去过后,虽然没有被得复合在夹层内,但是这样的情况是不被允许的,刚开始的时候,认为只是一小部分,就由员工手工的擦干净,虽然费时,但不至于复合工序停机!

   因为以前也有过类似的问题发生,而且是跟经销商多次沟通过的,都无法得到解决,这样的不良并不是在整卷薄膜一开始的时候就有,而是在已经生产了一半或是几百米的时候才发现。经销表示他们也无法控制,不知道哪个里面有?(然而对供应商进行要求后,他们发过来的原料就没有此类问题了,所以,所谓的无法控制或分辩其实只是推责任而已。因为后来供应商无意中说起,我们退回去的不良品,他直接以同样的价格发给另一家客户。)

   这种供方也不是能随便得罪的,但问题总是要解决,也为了让老板娘明白质量管理是如何来实现其价值的。所以我与副总(主管采购)带着我们生产的不良产品的样本再次找到了经销商。经销商仍然说搞不懂,说是换一批也许也可能有这样的,不肯给我们更换产品。毕竟我们后续还是可以处理好的,不会让产品直接报废!(这点是很多企业老总老是对质量让步的原因,认为,只要产品还凑合能用,不可以返工,问题都不大,我后面一个做五金产品的老板把这点演绎得淋漓尽致)

   没有办法,我又只有联系厂家,要求厂家对此种状况做出解释。厂家给出的解释到时非常明确,就是在生产的时候工艺发生异常而造成的(具体的原因我现在已经忘记了)。厂家也表示这样的产品他们的批号是有标识的跟注明的,如果对清洁度要求比较高的客户是不发此类产品的。原因已经找到了,后面的事就比较简单了,

    我把我们处理这样不良产品的费用跟经销商算了一笔账,明确了如果是这样的产品,我们的成本要增加多少。经销商看了后也是点头认可。我也告诉了他厂家对于这样的批次是有明确标识的,要求类似的产品我们是不接受的。并且跟经销商在购买协议中增加了这一个明确的质量要求,如果出现类似的质量问题,那么产品的额外的成本费用需要由经销商来负担。当然了这样的事不是那么好谈的,在经过几次强势的退货后(就是做到发现有此情况的产品直接把材料放下来,更换新的材料,换下来的退掉,虽然当时浪费点时间,但为了整顿供应商也没办法了。),终于是得到了解决。到我离开这家企业后,没有发现过原料的这个问题。
   
   总结下这个简单的问题:
1.供应商的管理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能纵容。千万不要让你的供方认为你的产品质量要求不高,虽然可能你的要求真不高,但你的质量要求一定要明确,能量化的一定要量化。可能一次不能完全描述完,但不断完善是需要的。
   2.自已不要给供方找让步接受的理由。多数原料不良补让步接收都是自己给供方找的原因造成的。
  3.退货不是目的,所以当发现质量问题的时候,不要只是退货就结束,最好能追溯到问题的原因,像TS要求的一样,让你的供方能提供8D报告那是最好。在不能提供这些书面的报告的时候,你至少问清楚问题的原因到底在哪里,供方是如何解决的,解决后还会不会对你造成影响。
  4.跟供方的关系很微妙,特别是牛B的供方,有时我们需要跟他们一起来解决问题,虽然一次只能很艰难的解决一点点,但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只要你松懈一下,供应商就会回到原点。

      回应老板娘的那句话:“供应商的确不会故意挑差产品给你。但是,如果有了差的产品会第一个想到你。因为你总是接受这样的产品!”

      在这家企业,通过类似的事件为我在公司执质量管理体系、推行ISO9001及迎接认证都比较顺利,半年后公司成功取得了ISO9001认证和QS许可。

      在这家企业里我也谈到了供应商的一个案例,在后面的两家企业分别是做锻造和建筑五金的企业。我还是抽出我经历中过程管理跟内部团队建设的内容来说说吧!也许有朋友会说我写得离题越来越远,其实不是如此,我前面说过在前面一次换工作的时候就已经迷茫过了,但是在这家企业认真的做了ISO9001的体系建设与推行,还有QS的食品许可证的认证后,我认为我找到了另一条路:那就走质量管理体系的路线,后来我也是如此走的,虽然我后面还是努力想走技术质量的路线,但真的还是没能成功!直到今天,技术质量这条路我仍然期待,但却离我越来越远了!
不管怎么样,路总要总下去!在成功的建立并推行了一次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后,坚定了我继续走质量的路,当时是这样想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验手法,都是可以硬搬的,可以查标准学会的。而质量的意识,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的改善、与各相关方的沟通是不容易硬搬的,我觉得我擅长这些,我需要找到一个伯乐,一个并不需要让我花大经历去从事技术质量的地方!虽然我内心明白,那种可能太小,但我觉得那对我来说一条可以突破的路!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做体系咨询师的朋友提起让我换个环境,刚好他有一朋友需要找一个对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改善方面比较擅长的质量主管。这个朋友觉得我还比较合适就推荐了。(其实当时跟这个做咨询的朋友只有一面之缘,还是在第一家工厂做体系咨询时认识的。朋友后来说:当时觉得这个小子的质量意识和想法不错,性格也还好,就保持了联系)

    也许是看不惯公司里体系文件长霉了,我感觉到老板也认为体系认证已经通过了,这个质量经理放在这里好像有点浪费了,反正平时的那些工作找个检验员也可以做了的时候,就动了走了心思了。

    终于,在朋友跟我说换工作的第二个月,下定了决心。记得当时跟老板说:“现在公司的情况,体系已经基本建设完成,体系认证已经拿到了并运行了好长时间了,接下来只需要持续的改善了。我们的产品比较简单,平时的质量问题就那么几个,大家也基本上知道该如何处理。你可以再招一个有经验或是从车间管理人员中提拔一个质量意识好点的人员来接替我的工作,我觉得我继续呆下去,对公司,对我都是浪费!”

   第三个月,如愿的来到了现在呆的城市-----宁波!
   这次的这个工厂,因为是朋友介绍的,当时跟我说得很明确,主要负责质量管体系的建设,协助通过认证。平时对体系进行维护,有机会可以学习下TS16949。其实当时对我吸引力最大的就是可以学习TS的管理方法。还有一个我不愿意承认的原因,那就是这里我还可以把以前自学过的机械方面的知识,实践并巩固,为以后走技术质量这条路打下基础(其实心里还是一直存有做技术质量的念头,没办法,国情如此)!当然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工资的确比我以前要高出1K。
----------------------------------------------------------------------

      到了这家工厂,先是跟总厂人事副总聊了下,接着跟分厂负责人又谈了下,大家相谈甚欢,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认为自己找到了发挥自己能力的地方,也是自己可以好好学习实践的地方!我好像看到了前面光明的技术质量和管理质量的路在向我招手!

    那段时间我真的一点也不迷茫! 哈哈哈哈哈!但好的开始,并不意味着有好的结局,在我后面一个极品老板把这话表现到极致!

     还是先来说说在这里都做了些啥吧!记得刚开始去的时候,分厂负责人我称他作X总吧,专门为我们同时进去的几个管理人员到酒店去吃了一顿,说是接风!这也是X总的风格,他喜欢在酒桌上谈事,认为酒桌上很多事都能解决,比如酒桌上能够解决部门人员之间的矛盾。不过后来的实践证明,至少解决部门人员之间的矛盾上,喝酒是解决不了的!

   分厂只有几十人个,是做精密锻造产品的(实际上算不得多精密,只是这个行业的标准如此,多数为毛坏件嘛),工序比较少,但客户要求蛮高,客户是美国的,而这次招我和一个技术总工过来,主要也是客户强制的要求!

   我进去后,第一件是就是应付TUV的ISO9001认证审核,不知道是不是中魔了还是怎么的,我进的每家工厂必做的事就是这个了。请了个咨询师,还是会搞TS的,一开始也还非常敬佩,不过在我看了他帮忙做的程序文件和记录时,真的想骂人!比如,文件控制程序里文件的编号跟记录表格里的完全对不上,一会儿是用英文的缩写,一会儿用中文拼音的缩写。满意度调查表的调查表项目跟汇总的的项目对不上,而且一张评价表如何填写跟计算公式没人能看懂。不合格品控制程序也跟实际操作差了十万八千里,生产过程控制程序中有些根本就没有的工序居然都有,而且过程控制的方法跟实际也差太多。

   我记得我当时住的地方,还没落实,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还是在酒店里用了三天时间,每晚上看到两点才看完的,看完后去现场验证却是这样的结果。真不知道应该骂谁?大家说说,ISO9001被国人做成现在这个样子,到底应该骂谁呢?我当时就是这样的,我真不知道应该骂谁!没办法,只有自己再慢慢修改吧!

   时间有限当时就把觉得实际我们在操作的,可以做到的方面按实际可操作的情况进行整改和要求。这是我的风格,我觉得只有把能做的先做了,规定了,其实新的动作慢慢来大家才能适应!我可不想一开始就成为众矢之的!毕竟改革也是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的!

   让我记忆最深的,也是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做的事,审核的时候,审核员发现,我们的内审中开的一个不符合项,(记录是咨询师已经做好的,我当时也没太注意,因为多数时候会这样做)不合格为:有一把卡尺应该定期去检定,内审时发现,该把卡没有检定。    而实际在外审员发现,那把卡尺是新检定的,根本没有过检定日期!结果弄得外审员很不好意思的跟我说,你们这也太明显了吧!  

    哈哈,大家不要不承认,多数时候造内容不符合项就这项吧,一个是检定的不检定,一个是文件控制漏掉,一个是记录不全。反正多数时候都是员工疏忽大意所致。  记得我去年在宁波一家非常大的公司帮助他们做内审时,发现内审员在抄内审检查表的时候,居然把不符合项也都抄进去了!唉,悲哀!到点了,就写到这儿吧,今天没有写多少实际意义的东西。见谅了!

 看到大家的回贴,让我心理也发生了细微的的变化,特别是一些有经验的朋友的观点,让我好像看到一线曙光!但愿在我写完这篇贴子的时候,我已经不再迷茫了。 再次感谢大家!还是继续写我的历程吧,尽量简单一点写了说比较重点的案例或是观点就好了!也有好几晚上没有看书了,话说九月份还要参加EMS的外审考试,现在书还没看几页。
前面跟大家讲到了刚进这家企业时,觉得自己好像找到了伯乐,觉得质量的前路一片光明。然而,这家伙企业的现况也让我感受到了,不是那么容易啊,哈哈!不过这种情况对当时我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零开始,没有基础嘛,没事!有问题嘛,才会找我过来。我一直认为,本来只能得40分的企业,想到改善到60分非常容易。而一个企业能得99分,想改善到100分,万般艰难,所以,收拾心情,应对这次的挑战!

   在跟咨询公司一起折腾了之后,把TUV的质量体系证书拿到了手,基本的框架还是有了的。一些必备的资源还是差不多的。在这里我又啰嗦一句,如果你是初为主管,新入公司,那么第一件事就是先把体系做了。如果已经有体系,那就根据体系情况,先从大家抱怨最多的地方着手,或者先从两头(客户反馈、进料检验)开始进行改善。而我当时就是这样操作的,个人认为这样比较容易被原有文化所接受。

   一般情况,最好是从客户抱怨的问题开始着手改善,因为这样其它部门或人员在客户的压力下,也尽量的跟你配合。这点非常关键,跟客户的关系是第一位的。多数时候我们需要借客户的势来进行改善。

     在这家公司印象最深的就是客户对我们的扶持,客户SQE的帮助下,我学到了很多。不管是TS的五大工具,还是工艺技术、测量方法的应用,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然而,内部矛盾是最大的绊脚石。技术部有个做了两年设计学徒的宁波人小孩,跟X总经常一起去酒吧等地,觉得自己比别人都要高出一等。然而实际上职务还是一个技术员,和我同时进企业的总工,是个学习过先进管理技术和有丰富理念和实战经验的年轻人(比我大四、五岁吧)。他进来了后,工艺上的改进非常明显,每次的设计开发都比以前快很多,而且试模成功率非常高。就这样,影响了这位技术员的地位,所以就对恰起来了。而我一开始也会虚心向他请教技术上的一些问题,他也经常摆出一副天下无敌的样子,爱理不理。在我夺了他的权利:样品、小批量出货、必须经过我签字才能放行后,对我的态度就更是极其恶劣。

    平时经常会有意见不一致的小摩擦,在工作中会故意给我们制造一些麻烦,具体我也想不起来了,只记得已经严重到了,直接跟车间主任和模具工说,总工如果过来问一些原始数据,大家不要说,平时要帮忙做什么也不要帮忙!说实话,到目前为止,我还很BS这小子。X总也是一直口头上认同我和总工的观点,但是关键时刻就变了。这样反而我跟总工的关系非常好,而对我来说,有这样一个良师益友,对我的质量路又是一大帮助。事实上也是如此。

    客户一直要求工厂做TS认证,虽然平时也按客户的要求做其中的PPAP、FMEA、SPC 、APQP中部分内容,但也都只是应付客户。当我提出要认真按要求来操作的时候,却直接被X总给打压了下来,原因无他,成本二字!

   X总还有我后面进的一个企业的老总都是如此,天天跟客户,跟我们每一个人吼,质量第一。走到哪里都把这一句话放在嘴边!开会也喜欢说这句话!

   然而实际上,与他的行为却上相背的。检验人员的工资在工厂里是最低的,检验人员的技能要求在同等岗位中要求是最高的。检验人员的配置连每个车间一个都达不到,一个兼多职。
   
     有一个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最后一个车间的过程检验,同时又是成品质量检验。在特殊的情况下,这种操作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最好不要如此。所以当时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会在客户验货前自己亲自先验一次货。

  所以,在我为检验人员争取工资待遇和员工福利时,我分别在两任老板办公室发火。记得比较深刻的是对后一任老板说:“R总,你老是在说重视质量、质量第一、品质部在质量方面有绝对的权力,然而我却看不到我们重视质量体现在哪里?是检验人员的工资待遇高?检验人员的培训学习机会多?是品质部门的人员配置比较高?是检验设备非常先进?  ”

    在大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也许你也可以在心里问下,公司说重视质量,到底体现在哪里?如果运气好有老总看到这贴子,我想你也问下自己,到底应该如何来重视质量吧!质量人应该拥有怎样的资源与尊重?也许也是我们质量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经历了前面几次工作经历之后,在接触质量的内容越来越多之后,越来越觉得有一种紧迫感,做为一个做了几年的质量经理来说,我到底懂什么,我算是一个合格的质量人吗?我如何证实自己是一个真正的质量人呢,除了工作上学习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过程、质量管理测试等内容之外,我还能通过什么途径来学习呢?如何快速的提高自己质量水平,让自己、让企业认同自己呢?如何为下一次的离开准备筹码呢?

终于在2010年选择了参加中级质量工程师的全国统考,其实当我自己参加考试的时候都还不是很确定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只是知道,这是我需要去做的!后来一起参加培训的一个兄弟,总结了一个非常牛B的理由:“老子参加质量工程师的考试,就是要让那一帮家伙闭嘴,因为老子是有资格证书的,老子才是专业的。” 哈哈,这朋友看到我这贴子可能性也很大!后来我们还一起参加了宁波的质量人聚会!2011年的他也参加了。我可惜当时有事没有能参加。

   我觉得那兄弟说得非常对,也许我也是这样吧,对于一个完全靠自己一步步走上来的质量人来说,确实需要得到认可。然而考了质量工程师之后,对我的工作并没有多么大的影响,只是把知识更加的系统化了,对一些概念和理论更加的清晰。视野也要广阔得多。很简单的例子,我经常在说,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其实这句话最早是美国质量管理大师威廉·戴明博士提出的。以前一直不知道是谁提出来的。通过这样的学习之后,我才把自己真正当做质量人!

    在参加了一次宁波质量人聚会后,我发现发找到了属于我的群体,终于有了的归属感。
     在参加质量工程师考试的时候,其实也是我觉得我应该离开那家企业的时候,虽然当时也很不想走,然而,因为检验人员不够,我经常会花时间在现场帮忙,而现场的灰尘和温度是我身体不太适应。在客户跟X总沟通了几次增加检验人员无果后,我无奈的选择了离开,那时脸上全是长的痘痘,而且本来就有严重的鼻炎,再加上X总总是只说不做,让我一点留下的理由都没有了。

     让我最愧疚的是,客户R工到我离厂前两天还专门跟董事长沟通,希望能把我留下来。结果我还是带着遗憾离开!但对我来说,这家企业的收获却是巨大的。在这里把磁粉探伤、超声波检测、光谱、拉力、硬度计、等检测设备熟悉了下,至少不会被骗,包括对机械图纸、锻造、热处理、精加工工艺都有一定的了解。一时,我都在想,也许我也能勉强去做技术质量了。

     然而,事实上我点机械行业工作经历。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在现实中很难让我成功转型为技术质量人员!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我不是一个合格的技术质量人!在抽空去面试了几家企业后,我明白了这点。同时我也非常明白,想在中国的质量路上走得高,走得远,技术质量目前占了绝对的优势与比例!所以,困惑再次袭来!
在困惑中,我又进了一家建筑五金的企业(这是一家前身为德资的合资公司,我一直不相信曾经的德资公司会被管成这样,但实际上是真的),说真的,刚进去的时候,我真的觉得我的机遇来了,终于有地方可以让我尽情的发挥了!老总非常重视质量,至少是经常把质量第一挂嘴边的!就像我前面所说一样,他是随时都挂在嘴边!对我、对品质部门的权限是除了他之外,最高的!品质部门也是单独分出来,直接由老总亲自管理。我当时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形容:品质部门就是工厂的锦衣卫,其它部门都没有权限管理我们,我们是监督管理部门!

    然而实际的状况并不美好,在慢慢接触过程中明白:我去之前,工厂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被国外退了一个集装箱的产品!刚去的时候有一个曾经的主管品质的人员,是个女的,在此工厂做了十年了,对产品的工艺、技术、客户要求、供应商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但她不愿意当品质部经理,可能是因为是老员工的缘故,她们是只升职,不加薪!而升职后责任要大得多,这也是我被空降过去的原因!

    另外还有几个检验员,都是一线员工提上来的。检验产品的经验还是不错的,之所以对他们的评价只是检验产品,是因为我去了之后发现,他们根本不清楚品质管理为何物,如何才能让产品质量越做越好?如何去管制?如何跟其它部门沟通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
   
    用冲床车间来举例:现状是,过程生产中,检验员就不停的巡回量产品,发现产品不良,自己动手,帮操作工机器调整一下,操作工根本不管产品质量好还是坏,他们关心的是,冲床下去一下,掉出来一个产品,这就是钱!他们认为,品质部就是管质量的、检验员就是检验产品好不好的,模具工是管做好模具的,车间师傅是负责调制好设备的,车间主任是负责安排好生产什么产品的,而他们自己就只管做,只那么两个动作,出了问题,根他们一点关系没有!甚至有员工认为,产品出了质量问题,就是检验员没有管好!根本谈不上什么自检、互检,文件虽然有规定,但根本实施不了,至少我进工厂后发现根本就没有实施!

   其实冲床车间还算好的,当我在让进料检验把每次不合格的产品写不合格评审给各部门签字最后交我批准的时候,(我喜欢从两头管起,前面交待过。这家工厂的原料问题很大,所以先从这里下手。)才发现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首先,以前的不合格评审,只是做给认证公司年审看的,连检验记录也是只打打勾,主要检测的数据也不写,更谈不上什么数据分析和更细的SPC。

   费尽了口水 ,讲完了好话,再加上用上老板的威胁,总算陪着检验人员一起找到相应的负责人正规的填写完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不合格评审单。毕竟都知道新官上任三反火,其它部门也不想我的火烧在他们身上,过场还是走一下的。我也说清楚了,按实际的情况来操作,先填上自己的意见,最终的决断我会综合考虑。

   一个月之后,我收到了入厂检验、过程检验、成品检验、三大块的月报表,还有不合格评审单的汇总。虽然我自己平时像消防队一样的奔波与救火,但最终的汇总给我的时候,我还是真的吓了一大跳!
话说,我看了一个月后的报表真的吓住了,做了这么几年,居然第一次发现有这么差的生产过程与采购过程。先说采购过程,电镀工艺的平均合格率不到60%,而且基本上没有一次能达到正常验收合格的要求。每次都是让步接收,要不然生产就要停工。而且,送货率也没有一次是准时的,基本上都是生产已经来不及了,马上自己开车去电镀城拿点来应急,用个比较形容的词语来形容,就是--挤牙膏。

   另外的五金配件的的外协或是供应商情况也差不多,没有送货及时一说。而且像标准件,根本就不标准,供应商的生产条件就是属于那种小作坊差不多的,但人家说还给主机厂配套的。哈哈…… 这又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说过的我们这些工厂的一个现状,也是说明我们这些做质量不好做的一个原因:“我们的客户要求是一流的,我们的供应商是不入流的,我们自己属于三流的,夹在中间吃夹心饼干”。

  再说过程控制的情况,前面说过,检验员的素质、操作工的素质和基本管理人员的素质都完全赶不上客户的过程控制要求。一天冲床车间至少要非正常停机五次以上。我后来让检验员统计了非正常停机的原因,主要是冲针断裂、模具破损、模具移位、设备故障、停机待料等。而后面的机加工车间、焊接车间、装配包装车间也是差不多的情况,而是一但停机待料、员工也好、车间管理人员也罢,就开始相互埋怨责怪。然而就在这种状况下进行生产,我都不知道我们企业是如何挣到钱的,难道德国人的钱那么好挣?(当时我们主要还是出口到德国等西方国家”。每天的过程合格率也是不敢统计,按照一般这种工序的合格率最少应该是99.7%,正常情况下做到六个西格玛都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去连80%的合格率都达不到。真是太恐怖了!

  当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品质部门一盘散沙,谁都可以过来指指点点,出了问题全怪到品质部门,全怪检验员,弄得检验员个个没精打采。检验员也是只能加大监控力度,拼死拼活的检验控制。然而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只能事倍功半。

   上面说的这些问题算是比较严重的了,至于其它的一些体系上的问题我想我不必说大家都应该能想到。这种情况,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原因也很多,借口更多。比如:我们付款不及时、生产设备老化、员工不好招、模具设计不合理、模具材料不好、定单太急、客户要求太高、供应商不固定、宁波整个的电镀水平差等等,太多的原因和借口。大家相互推脱,结果推到最后,都是老总的错。
  问题出来了,总要去解决的吧!我还是用的老招数,先得罪人吧!毕竟有时想不得罪都不行,记得当时老总是要看我的品质月报表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也许我这种方法不太适合在企业里混,但我觉得要改善一个东西,没有应该有迫力是不行的。这也是当时公司的副总(现在的好兄弟)觉得我比以前的质量主管强的地方!虽然这次反应他的问题是最多的!但仍然会得到认同。所以直到现在,我还是认为,只要你是对的,合理的反应事实,反映你要改善的现状,是需要的!我认为:要改善,必须要让大家看到它的问题在哪里?要改善,必须要让大家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改善,必须要放到公正的立场,调动所有相关者的力量、包括获得相应的资源?但这里也要说一点,这个反应的时候与度还要是把握好(这点最关键),让大家重视并想去改善它即可,不要深究以前的过错或是责任。

   我具体做法,还是开质量专题会议,老总和各部门汇报了一个月以来的质量工作,包括体系、过程等的现状。把相关的数据调出部分给大家(之前是全部发给大家的),这里只是部分我认为我需要改善的地方的数据,在汇报的时候也是要注意方法的,不要把所有部门的人都弄翻脸了,但要让他们觉得脸上无光,不好跟老总交待,需要改善就行。这个我觉得还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哈哈哈!

   老总和各部门负责人看了报表和我的报告后,针对其中最严重的几个问题,做为整改项目。讨论进行改善。这时我主要还是点一下,让各部门负责人自己分析与想办法解决。但实际上我早已经把分析的数据做好,整改的预案做好。只要跟各部门负责人达成一致就可以尝试实施。这里要说一点就是,在让别人整改之前,自己要有整改的方案。可能不一定正确或是准确,但一定要有!当然了,各部门相互推的问题也要产生,这种情况,也是要考虑的。一般情况下,我会用我们通用的,人机料法环测的方法来分析,并从后往前追部门的责任。大家推的时候,你需要站出来协调。一般协调的结果就是,自己管好自己份内的事,但实在是不明确的地方,那就在这次会议上,大家讨论出来,或是会后再开个小会讨论出来。然后定出一个结果,形成一个文件。

   整改项目出来了,如果可以,把整改的措施定下来,同时把整改的主要负责部门定出来,协助部门定出来,具体负责的人员,协助的人员,整改的所需要的资源,整改实施时间、周期,验证方法,验证时间、人员。等都定下来,这样就形成一个简单的整改措施表。

   还是跟大家举个例子吧。
上面说到了冲床车间非正常停机的频率太高,合格率低下、停机待料情况严重,外协的电镀合格率低。  

    这几个问题,首先要做一个分析。分析的原始数据来自于平时的检验报告等。比如非正常停机频率高。当时我让检验员和车间主任同时记录了一个月下来时,非正常停机的主要原因、设备编号、时间、生产产品号、模具号、操作人员、原料编号、(也就是人机料法环测)。把这些数据进行汇总、一个柏拉图,找出最重要的原因有几个,根据二八原则和改善的困难程度,选出改善的项目。

    如,一款产品中,冲针断是是非正常停机中频率最高的。分析的结果为,当员工李某操作的时候要比别人操作频率要高,同时,在2号设备上操作的时候,频率也高于其它设备。其它没有共性的特征时冲针断频率依然非常高。

    这样,通过分析我去现场调查原因了解到,操作工李某是刚进的新员工,没有经过正式的培训,只是说以前做过冲床的就直接上岗了。请有经验的老员工看操作工的手法发现,的确是在操作上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有时空踩,产品没有完全放好就踩下去等操作不规范。

    2号设备,专门请车间设备管理人员确认此设备是否正常,维修、保养是否正常?与其它设备有何区别?同时也从检验人员、员工、车间主任、模具工处了解相关的信息。调查后发现:设备的确是经常维修、但平时的保养不到位,除了专业的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进行保养时,基本的加油等员工需要的保养员工没有做。加上设备年限太长。维修次数多、偶尔造成连冲、或是控制不灵的情况、而且设备的水平在一次维修过后没有重新定位,导致有一定的水平偏移。

    因为整个产品都出现了冲针断的普遍现象,所以对模具重新进行了评审,评审和分析发现、模具的实际尺寸与设计有一定的差异。而且设计时没有考虑模具的实施制造的情况,导致模具的差异。 通过分析发现,同样的条件,3号模具的断的次数是最低的。

    分析和调查得出以上三个需要改善的内容,接下来就是制定相应的改善方案了。在制定改善方案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公司的实际情况下,现场的情况。当然了,有些原则性的问题是不能让步的。

    人的问题,首先是对在职的新进员工进行培训,培训测试合格后才能重新上岗。品质部负责验证。而且人力资源部在安排新员工培训的时候,需要增加这一项考核的内容。收集类似的工序进行评价,再次确认需要进行培训的内容(生产部负责评价和确认培训内容),并把这些内容加入新员工的培训中。 品质部负责验证。同时,新进员工在一月内,工作岗位前放置新员工的标识,以方便检验人员、设备管理人员、车间管理人员对此员工的工序进行重点的监控。检验员进行验证。同时检查其它部门新员工培训情况,查看公司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记录,是否有不完善的情况,人力资源部自行进行完善,在下次内审的时候将重点审核员工培训的环节 。
   
    已经忘记了当时怎么做的了,哈哈。反正差不多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也跟是相关部门一起做出来的。(其实主要还是品质部提出的,哈哈)

    设备的问题: 当时非常纠结,生产部很是气愤的说,我们设备管理的累得要死,这设备太烂了,根本做不好东西,修好了又坏,坏了双修,没两下就坏了。买新设备。采购部门不愿意了,说买就买啊,要钱啊,你问下老总愿意不嘛,你们一句话,我要去挨骂。结果报告打上去,如大家所料,老板批复四个大字:“维修使用”!

    没法,修吧!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以前一直维修都没有做的,那就是把水平问题,一直没发现水平有偏移。这次这是个大动作,另外该换的配件也还是硬着头皮换掉了。毕竟都提出来了要改善,这都影响到成本了,又是老板说要修,虽然不能买新的,但零件能换的都换了。结果把边冲等问题还是解决了。就是连动部位上油的概率要高点,要不然容易卡死。(这个当时也按上面说的大家分工解决并验证)。同时也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这里就不细说纠结预防措施中要做的事了,我简单点说事情经过)

    设计的问题: 生产部最先跳出来,他们最是气愤! 这个不良本来就是设计的问题,我们没办法的。品质部的报表上去,老是不合格,老是停机,搞得我们生产部合格率低,天天被骂,停机后我们后面的计划也被打断了,还天天加班。技术部就应该重新设计。重新开模具。

    这样一说:技术不干了,我的设计是没有问题,模具做出来跟我的设计不一致,关我什么事!
    技术这样一说:模具车间的人直接开骂了:妈的,你设计的东西,你做给老子看看。根本就不可能做出来的东西!人要做出来,我把我做出来的模具吃了!还有,采购进来的模具材料也不好,加工的时候非常难加工,而且质量也不好!而且每次模具料来得很晚,时间又紧张,能做成这样已经非常不错了!
    各部门又形成了一锅粥!而我,在旁边乐意的听着,心里反而开心了起来。哈哈。我的目的达到了啊!

说是各个部门都已经吵起一锅粥了,又慢慢的要把矛头和责任指向老板的时候,我开始协调了!
  首先,技术部门主导、模具车间、生产部、采购部协助,对现有的模具状况进行改善。如果技术不配合,那么模具车间的人也不会配合,采购的改善更难以说起。

  我也考虑到这个因素,所以在让他们改善之前,请教了车间的老员工和老师傅,其实他们清楚就是模具的问题,本身设计上是不合理,再加上加工的时候又有偏差,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在跟技术部门沟通的时候,也提了一些建议。

  在制定改善决策的时候还是确定了由技术部对模具的再次评审,然后由他们决定是否要重新设计,如果评审模具的确是因为制造偏差造成,技术部不进行设计上的修改,那么,模具车间对模具进行维修以达到要求,若模具车间达到要求后,仍未改善,技术部应对此次改善失败负责。

  若模具车间,制造方面不能达到技术部要求,那么由技术部负责进行外协模具加工。若,外面同样的技术和工艺条件能进行模具的制造,那么模具车间将对没有按照技术部图纸进行制造造成产品不良负责。

  同时,采购部应按技术部门的计划,及时的采购相应的模具材料。材料需要经检验部门严格的验证,包括中途的热处理硬度,表面处理等,需要达到技术要求。若因材料不及时或质量原因造成此次改善失败,那行采购部对此负责。

  生产部门,协助技术部门,模具部门安排试模和试生产的设备和人员,及时调配,如果因没人而延误改善时效,由生产部对改善的延时负责。

  另,需要排查,现有在用哪些是有类似问题的,逐步进行改善。未生产的模具,在生产前需要对模具进行重新验证,需要改善的也必须改善。(其实这点说是说了,实际的时候不出问题大家是不会重视的,每次都是合格率低了,再走一遍上面的流程才改善得了,杯具啊!)

  说到了这里,过程改善我基本上按这样的模式进行。同时品质部门的团队建设对我来说,是重中之重的。
   
  这里简单说一下我是如果来重整这支品质队伍的吧!

1.让整个公司的人意识到,品质部门的地位。

2.品质人员,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哪怕是检验人员,我的理解是属于管理岗位的。自己要认清楚自己的地位,不要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工作。

3.加强团队平时的沟通,增加意识的培训和技能的培训。组织团队会议,质量例会时基层人员也轮流参加。

4.品质主管级别的质量人员,应加强对检验人员的辅导,平时负责解决内部矛盾。如果前后工序的品质人员有矛盾,必须向品质经理汇报。消除部门内部的不和谐。

5.对全公司人员进行质量教育培训,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和操作工,让他们认识到品质部门是为他们服务的,但也是监督他们工作质量的。

6.坚持原则,工作上的困难大家相互帮助解决,同级的人员解决不了,向上级反映,上级得到求助后必须即时解决,并跟踪到底。

7.新规定推行的时候,主管必须下基层帮助检验人一起推行,并收集第一手信息。
 
8.品质部门是一个独立部门,其它部门和人员(包括总经理)没有权利直接对品质人员进行处理、安排等。
   
9.适当的绩效管理。

  唉,说说倒是容易,其实团队建设起来还是麻烦,最烦的有两点:

  一是内部矛盾,后面的老怪前面的没控制好。我当时用了一个办法,换岗管理,还有一个就是后工序去帮前工序找问题,帮助想办法解决问题。

  二是老习惯,生产部经理一安排,吓得跟兔子一样。不过在被我善意的骂了两次,并且在管理层会议专门说过质量人员的的归属权后,也就解决了。
  
  不过在我离开的时候团队已经非常和谐了。我当时跟他们说过:在我手下做过检验员的,两年后,如果离开公司一定要能做质量主管才算合格,做质量主管的,一定要做质量经理。

  记得当时有一个案例,是我们人力资源的老头儿招了一个检验员过来。那还是我刚进去一个月不到的时候。老头儿跟我说,这个人很有经验的,做了十五年检验员了,就做五金这一块的。结果我一面试,真的如我所料,只是会用卡尺检验产品而已。后来跟团队的人说:一个做了十五年,还仍然是检验员的检验人员,我觉得他不是一个合格的检验员。 

  可能有点偏激,但我现在还是这样认为。所以当时也要求了检验人员的自我学习和提升,还把我的师傅当初给我的书借给他们看。
  虽然如此,我的品质管理之路并不顺利,2011年所在的工厂要拆迁了,准备搬到绍兴。期间又因为检验员的年终奖的事宜跟老板吵了一架,后来就离职了。吵架的原因很简单,当时有一批货没有经过成品检验员签字,也没有我的签字直接发出了。
  是一个晚上加班赶货,值班检验员和一个质量主管当时再场,听到是生产部发货的人员直接跟老总打电话申请,说是产品不够发,要装空箱才能报关。结果老板直接确认发货。
  
  当我收到检验员的报告后,发现问题的严重性。1. 海关查到,这个集装箱铁定被扣的;2.客户收到货,肯定不会高兴。我立即冲到老板办公室跟他确认。老板说是因为发货急,他就确认发货了。

  当我告诉他,发空箱的数量已经达到60个的时候,他立马拍桌子了,爆粗口,  娘希皮的,谁同意发这么多空箱的?生产部经理给我找过来。发货员是干什么吃的,这么多箱子也能发空箱?

  结果货是追不回来了,不过所幸,没被海关查出来。客户那边也沟通了下,保证及时补货,还好没有造成什么损失。然后年底的时候,老板却是以此扣了我和检验人员的年终奖。我找他理论,说我的可以不拿,检验员的一定要给,要不然稳定不了人心。结果老板无动于衷。后来才知道,我还算好的,生产部经理,因为这事,承诺给的工资年终那部分都没给。原来目的在这里。

  这样人品有问题人,不值得我效力,加上准备回家结婚,所以做了几个月,又辞职了。之后几个月,参加QMS的外审员考试,就帮朋友做做体系、到处跑跑,混到了过年。没想到运气还不错,一次性通过。

  然而期间也去找过工作,却更加的发现,我真的很难在质量行业立足。原因无它,仍然是老问题,非技术质量而已!本以为通过了外审员考试路会清晰一点,然而当我接触了咨询培训认证行业之后,又再次迷茫了!
离职后,受一个朋友的邀请,去他新开的咨询培训公司做项目主管。同时也做做质量管理体系的和其它一些咨询工作,还有就是公司运营的一些管理上的事宜帮忙规范下。
  这几个月下来,接触这行业的人多了,觉得咨询培训认证都好虚,不如做质量改善,改善前改善后能看到,有一种成就感。而从事审核员工作,先还是要有点关系,进一个好的机构,然后进行挂靠实习,实习后才成为正式的审核员。关键就在于有些人挂靠了一年都没安排审核。有些审核员,审核任务太少,结果收入也少!
  这样的一个情况,让我真的有点怕了。企业里做质量,技术质量是主流,现在的我,不可能拿到较高的待遇。还在10万以下徘徊。本想做审核员,一年就拿个10到15万。没想到这钱也不是那么好拿。真的搞不懂,到底如何才能突破?
  做为一个想在质量之路上有所成就的奔三男人,路在何方?三十而立,我如何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3: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常州质量人 于 2012-10-31 13:59 编辑

十四号参赛作品【我的质量之路】----民企的质量提升

大家好,我是一名在民企工作的管理人员。而且在这个企业中连续做了6年。我所在的公司是专门生产销售汽车安全带的。2006年我进入这家公司,那时候规模并不是很大。最初我并不是做质量的,刚进入公司是在一线生产做染整的,那时候这个行业对织带的要求并不是那么严格,所以也就不存在管理体系。对于刚进入这行的我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那时候刚开始工作,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了好奇,老老实实的跟在师傅后面学习调色,染整。    大约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教我的老师傅让我开始独立的带班,从最简单的颜色开始做,慢慢的自己就成为了染整行业的一员,虽然说技术不是很精,但是一些不是很复杂的颜色我可以独自制样的。因为在民企,管理不是那么的严格,又处于工作兴奋期,呵呵。所以那时候几个车间没事就过去玩,所以说,这个公司的所有部门的工作我基本都了解,从织带到染色,到最后的包装。基本每一个流程我都会,当然技术不是那么的好。这就为我后面的工作埋下了伏笔。

         公司接触质量管理是在2008年底的时候【最初我们是做的CCC强制认证,具体的我就不说了,曾有文章叙述】,那时候刚接触;2009年供应商要求我们做TS,我就被公司派出去培训了,在上海一家培训公司。其实当时这也只是为了应付供应商,弄一张证书。那时候的质量管理执行力度并不是那么的有效,因为所有的员工都已经适应了以前的管理模式,一时间要按照TS的要求去做,从软件和硬件方面都有一定的难度。生产线的员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于一些文件化的东西很难操作,再者,当时公司的领导层对这方面也不是很支持,他们做这些只是为了一张纸。很多东西都只能我自己来糊弄审核,因为对于各部门的操作流程和工艺我都有一定的了解,慢慢的自己开始编写最基础的WKI,工艺文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就这样公司的证书维持了2年。2010年的时候,我们在给重庆那边的总成厂供货的时候,织带的光照色牢度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结果做了大额的经济处罚并做了停止供货整顿。下半年再给长春总成供货干湿色牢度又出现了问题。连续的两次质量事故才引起了领导层的注意,下定决心整顿整个公司的管理。那时候因为能力有限,我们又找到了维欧爱的退休元老来帮我们辅助,因为是同行业,做的培训是比较有针对性的,公司从领导层到员工,都进行了质量意识的培训和相关的调整。2011年,公司因扩大发展,从嘉定搬迁到现在的浙江湖州,对公司的整体结构调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为在这边重新招聘的员工都是新人,对公司以前的固有的旧模式没有了解,那么让他们接收新的TS管理模式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适应。慢慢的在着这种新环境,新模式,新员工的前提下,公司的质量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说到这,我想说的是,民企并不是做不好质量管理,关键还是看领导层是真的想做,还是只是为了一张证书。更深层的说,质量管理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对质量的认识和质量管理的意识。有了意识我们才能够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能懵懵懂懂的。作为一个质量人,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观点,不能三人成虎,当然也不能盲目。质量人贵在坚持和据理力争,任何事件的评估判断不能主观臆断,每一步都要证据。出现问题的第一步不是寻找责任,而是寻找问题存在的原因并纠正、事情出来了,责任不是最重要的,及时纠正,并在以后的操作中预防才是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3: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常州质量人 于 2012-10-31 14:00 编辑

十五号参赛作品【我的质量之路】-----漂浮的质量旅程

98年的夏天,修完了三年的电子工程专业课程,接下来是考虑工作安排的事了。学校在重庆,与绵阳的长虹电器较近,而这里又开设有电子专业班,因此长虹每年都会到这里来招工,在当时的条件下,很多人认为能进长虹也是一种荣幸。当时的我,属于乖乖型,比较听话,学习成绩也还不错,是老师们比较喜欢的那种类型。所以热心的老师和学校领导除了推荐本地较好的企业外,还通过一些人际网络联系了沿海一带高新科技企业。当时有一股南下淘金的潮流,甚至连有些国营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也不要铁饭碗了,纷纷南下到广州、深圳、珠海一带去打工。在这样的背景下,所以我毫不犹豫决定到沿海去闯一闯。
       我们一行七位同学,结伴而行来到广东东莞塘厦一家私营企业(一家电子器材有限公司)。由于往届学长们在这里工作表现不错,加上老师的一翻夸奖和推荐,所以我们这一伙人也格外引起老板的重视,亲自一个个接见。七个被分到各车间,有学设备维修的,有学生产装配和产品功能调试的。因各方面原因,我被按排到当时所谓的高新技术,UPS生产车间,由此开始了我的工作之旅。
       开始实习了,当然也是领导们的考查阶段。带我的是一位学长,也是老家很近的老乡。经过一个星期的考查后,那位学长告诉我说:“上级领导安排你接我QA组长的位置,我另有任务需要执行!”听到这个消息,感觉不知所措,有些惊喜和彷徨,一方面在同去的这一批人中,所得这个职位是最好的,另一方面感觉到压力,初出牛犊,没啥工作经验。后来才知道,这位学长是老板点名要他去搞产品研发设计,身边又没有合适的人来顶岗,所以就做了个顺水人情,把我给拉进去了。
       说是QA组长,其实也就光干司令一个。每天对UPS车间生产的成品进行验收,主要是功能验收和外观检查,做好检验报表,直接面对品质部经理。这对于有一定电子基础的我来说,产品性能参数的验收和调试,没花多长时间便掌握工作要领。这里的QA还要对产品的技术参数进行校验,需要了解产品的原理和调试技术,被当时誉为“技术型QA检验员”。
      大概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公司里要推行当时风靡一时的ISO9002/94版质量管理体系,由于当时质量部人员不多,品质部所有人员都参与进来推行和实施。公司还特邀请某兵工厂退休厂长担任顾问,指导质量体系的实施。经过三个月的体系知识培训,管理结构的修改,以及现场的整顿,看上去似乎是发生了质的变化。于是申请第三方认证机构来审核,目的也是很明显,就是想拿个证。一个大约五六十岁的老太太带着两个年青人来公司体系审核,拿着一本厚厚的条款文件,逐条逐项的检查。由于不符合项太多,程序文件覆盖范围不够,设计验证资料或记录不全,过程工艺指导文件不够仔细,产品追溯系统不键全,等等,被审核老师直接不通过。不过公司仍然没有灰心,继续改进了三个月,重新申请认证审核。可是最后接到的还是审核老师无情的无法通过的通知!理由非常简单,如作坊式的生产模式,没有形成规模的流水线……公司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从各个渠道和关系上,均无法打通,体系认证的事也就此搁浅了……
      多年以后,在经历了另一个公司的ISO质量体系成功认证通过后,总结了下这家公司体系认证没有通过的原因:
1、没有请专业的认证机构辅导,即便那位顾问是体系资深专家,尽管他在多个出版社出过著作,也写了不少论文,看起来似乎有足够的威望。可是体系理论没有与公司的实际运营模式结合起来,所谓的体系也只是一只有肉无血的空壳,这一点连当时的老板也是没有考虑到的。
2、另外,也不得不说当时认证审核是极其严格的,没达到要求就是过不了,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拿证的门槛更高。当然,也正是有如此严格的审核程序,才有了证书的含金量,以至到后来,慢慢被潜移默化的认为,合格供应商必须是ISO9000证合格工厂。于是乎遍地开花,ISO认证合格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更有甚者不择手段,想尽一切办法,只为拿证。利益驱使下,严把的审核大堤也开始缺口……相比之下,现在拿证比那时容易太多。
       言规正转,QA的工作已干了半年时间,不利消息一个接一个,UPS售后质量问题不断,各代理商、地区销售网点纷纷有退货产品,原因分析大多是材料质量问题、烧机或电池失效。看着不断退回来的产品,作为QA的我,心里别提多难受。我又能有什么办法呢?这些问题或是设计,或是工艺过程不严谨留下的隐患,我能保证我出厂时是好机啊!每一次质量会议我都将售后质量问题报告出来,说明是什么现象,并提出了改善意见,基本上都是要设计更改或换材料,增加成本的,被老板一票否决,一句话,由QA再把严一点!当时感觉到很无耐,也很无助!天,我怎么严?按照性能检测要求,每一项都是合格的!我无法预估售后的质量问题啊!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与领导沟通,建议措施得不到重视,而退货数量并没有明显转机。老板却没有太多的责怪,就是经常问问,了解了解情况,我感觉到压力太大,无法面对那些退回来的机器,这个现状我也无法改变,于是,毅然决定辞职。那最初令人向往,也给了我很多学习机会地方,最后却带着些许伤感,落寞的离开了……
       也正是这段品质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品质不是检验出来的,是生产出来,更是需要设计来保证的。
       接下来在人才市场谋得一家电子厂做修理工的活,由于环境因素,半年后再次展转,通过原来的同事介绍,谋得了工程技术员活,在这里做了大量电子生产工艺事情,这对我后面的工作来说,受益良多,由于这段经历与品质无关,此处省略……
      干了6年的技术活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又一个原来的老同事介绍,来到了现在的安徽芜湖,战线由沿海拉回到了内地,当然大部份原因还是待遇方面的诱惑。又操起了老本行,不过这次升了一级,一个品质主管的职务。有过了此前那些经历,对质理管理体系,工艺知识比较熟悉,可以说是轻车路熟,一个分厂的品保部像模像样的建立起来了。再加上推行了一些沿海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这里的产品质量稳步上升,成绩凸显,半年之后升为分厂品保部经理。这时才真正扮演质量人的角色,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此前那些失败的经历,在实际工作中,努力为员工扫清障碍,鼓励创新。消除传统围堵的品质管理思想,带领做好产品生产策划工作,重心放在预防,树立第一次就要做好的理念。说到这里也不得不提下,所谓的品质技术,就是把品质管理和生产技术结合起来,真是收到了事半攻倍的效果!
       又过了一年多时间,由于公司总部对工厂进行了组织结构调整,负责技术方面的管理工作,主要围绕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产品检测来展开工作。在此,也诚挚邀请各位同行多多参与交流和经验分享!
       虽然工作重心不再是品质管理工作,但每天谈得最多的还是品质问题,每天要解决的,要处理的也大多是质量问题。因此,品质工作随时随处都有,有的是很明确的,有的是隐含的,就像ISO9001里对“质量特性”的定义一样,呵呵!总之,已与质量工作结下了难结之缘……这也是我注册QPDCA论坛来学习的主要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3: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常州质量人 于 2012-10-31 14:03 编辑

十六号参赛作品【我的质量之路】----井底之蛙的故事  

昨天一篇《我的质量之路》征文把我引到这里,看到了坛友们丰富多彩的真实故事,好像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般,情不自禁也想参与其中。
    我原创的这个真实故事曾经在食品论坛连载,被论坛加精收藏,文章获奖的同时我也得到了一部MP5的奖励。
前言
从1988年上班至今我不知不觉中已经在食品行业里摸爬滚打了二十余年,自己都有些难以置信。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这么多年我始终都在最初工作的公司,听到看到大家频繁或者不频繁的转换单位、转换行业,感觉自己就像是个画地为牢的“井底之蛙”,所以经常在网上这样描述自己。

(一) 初出茅庐
1988年7月,作为一名分析专业的中专毕业生,不到20岁的我来到了这个单位,作为正规毕业生来到这当初众人向往的国企公司,直接就获得了正式干部编制。本来我的对口单位应该是集团公司的质检系统——所谓的前方单位,为了逃避倒班,我申请到后方单位即后勤单位,这样就到了后勤系统。公司就像个小社会一样,什么都有,后勤系统的食品企业也很齐全,饮料厂、冷冻饮品厂、食品厂应有尽有,甚至还拥有当时在全国都很具知名度的团膳生产企业。

我一直被留在后勤系统机关抄抄写写,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领导对我很满意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和我一起分配到这里的十多位毕业生全分配到下一级单位了,只有我继续留在机关。当初很单纯,觉得学分析的应该在某个化验室而不是在这里写写画画,一再向领导要求,终于最后一个下到了工厂。

真正到饮料厂的时候已经是10月份了,生产季节已经过去,开始季节性停产检修设备。这里的毕业生很少,为了表示对毕业生的重视,我被留在设备组而不是化验室,因为设备组属于厂机关职能组,化验室属于基层生产班组。当年的我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区别,还为没有到化验室而郁闷呢。好在我一直喜欢图纸、设计相关的事情,在学校时对机械制图的热情甚至超过了专业课,所以很快投入到设备检修中,每天看图、描图,还没有经历饮料生产倒先对饮料生产设备来了个全面了解,事实证明这给我以后的工艺、质量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夏季,又是我一再要求,我终于到了化验室,开始跟班质检、化验,还是要倒班,只不过这里是“三班两倒”不像那些前方单位是“四班三倒”,简单的说就是从早上8点一直上班到晚上8点,回家休息24小时,再从晚上8点上班到第二天早上8点,不断的循环,一般要持续三、四个月,我在这里倒班只是临时的,最多干一个夏季,所以并不排斥,而且当时年轻,工作热情高,常常是上完夜班也不回家休息,而是到图书馆看书。想急于快速熟悉饮料这个行业,工作中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问同事也没有弄得很明白,大家都奇怪我怎么有这么多问题,只有自己想办法了,当年不像现在有电脑,查资料就只有上图书馆了。每次我都带点心去,一看一整天,特别是在专利图书馆,查资料的人很少,那里的管理人员都很熟悉我了,看我中午边吃点心边看书,经常主动给我倒水喝,他们的鼓励、赞扬也是我坚持下来的动力之一。
(二) 小试锋芒
夏季生产旺季很快过去了,当时我们的化验项目很少,只是微生物检测而已,没有理化检测,我在学校学的分析技能毫无用处,我对饮料生产和质检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觉得应该增加些理化检测以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把想法写了下来给领导看,很快得到了认可,领导让我组织实施,仍然不到20岁的我开始给大我一轮以上的师傅们布置任务。

现在看来当时的人真是纯朴,大家配合度都非常高。我按照查阅的资料列了拟增设的项目和购物清单,得到拨款后就带着大家上化学品试剂商店去购买了,这活难不到我,在学校里我就给老师打过下手、买过试剂,只是在学校每次买得多,有车跟着,厂里虽然有车,但是很忙,领导把化验室的娘子军都派给我,共有五、六个人,当时的交通也远没有现在方便,我们把买的东西装在两个大纸箱里,乘过江轮渡、乘公共汽车,大家轮换着抬,转了几次车才把东西运回厂。

增设的项目不仅有洗瓶碱度的测量,饮料酸度的测量,还有对于排放污水部分指标的检测,主要是我一个人做,也不知道当时怎么对作实验那么有兴趣,好玩一样,完全不觉得是在干活,尤其是对污水的监测,纯属兴趣所至,没有任何人对此有要求,后来单位附近的农民告我们单位排放的污水把他们养的鱼弄死了,我检测的污水生物耗氧量等指标还为维护我厂利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才觉得自己“玩”得还有些意义。

领导要求我把这些项目检测方法教会大家作,说让我对化验室的师傅们进行培训,黄毛丫头的我毫不谦虚,一口答应下来,4年的正规教育让我很有信心,而且我准备连同我查阅资料得来的饮料工艺理论知识与个人质检体会一并和大家交流,看了我的培训内容提纲,领导改主意了——让我扩大范围,要对全体职工进行培训,讲讲我理解的饮料工艺理论知识和工艺、成品质检。我很紧张,不是怕讲错了而是怕面对上百人讲课,我生性怯场,人一多就不敢讲话,上百号人啊,又没有扩音设备,我的声音会发抖吗?最后一排的人能听得见吗?真是把我急死了!!!

领导和化验室的师傅们都鼓励我(现在我都对当年的他们充满了感激),我终于决定试试。

正式培训的前一天,我特意请了一天假,说是再整理一下培训内容,实际上内容已经烂熟于心了,我要练练“讲话”,于是一个人在家里大声模拟培训,开始的时候听到自己的声音紧张得都变声了!扎扎实实对着空屋子练了一天,第二天正式登场。

我们单位对面是个技校,培训就借学校的大教室进行。我站在教室外面隔着门缝看到里面满满的人,心跳得那个厉害啊,觉得别人都听得见我心跳的声音。犹豫了片刻,一咬牙,我进去了,上台阶、站到了讲台后面、放下手中的资料、正视大家(严格说是俯视大家),奇怪,居然内心很平静、不紧张了(第一次意识到讲台的设计是多么的合理,这样居高临下的感觉缓解了我的紧张)!大家嘈杂的声音逐渐平息、全场安静了下来,随着教室的安静我的心又激烈的跳动起来,豁出去了,开讲!我发现我的一个特点,安静的时候我的音量就提不起来,大家因为听不清开始交头接耳的时候反而能带动我的声音上扬,实在是紧张的时候我就板书,听见有个别师傅在下面夸奖我的字写得好,极大的激发了我的虚荣心和信心,紧张感立马就退下去了。
(三) 接受培训
冬季在培训和检修中度过,1990年春天,我们单位获得了一个外部培训机会,这是饮料巨头K公司在T市创办的全国软饮料培训中心,为了我的安全,领导特意多申请了一个指标,让一个主管配料的年长师傅陪我一起去。这是我的第一次出差。

培训期间,我系统的学习了整个饮料工艺,百年跨国公司的K公司的确不同凡响,当年还没有电脑,但是主办方准备了投影仪放映,我直观的看到了饮料生产的全过程,包括所有设备的运行原理、步骤以及所有质量检测的过程,在这里我还看到了我国饮料行业包括相关院校的饮料专家,面对面的倾听他们的授课,原来困扰我的一切问题全都找到了答案!

这次培训让我学习到了规范的饮料工艺和质量管理理论知识及现场运行方法,回去后向领导详细汇报了心得,并且附上我重建质量体系的设想,得到了领导大力支持。

化验班原来属于生产车间管理,经过我的规划建议,化验班脱离了生产车间,由我管理,组成了与设备组同类的独立的技术组。同时,以K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参照,建立起了在当地食品行业小有名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认真的开始实施运转。
(四) 差一点“下海”
1993年前后,“下海”的热潮席卷全国。我们公司也不例外,后勤系统的经营单位也不断的成立,我是表面平静、内心蠢蠢欲动,只是苦于没有机会。终于有一天原来的领导召唤,我也来到了一个新公司的筹建组。这是个合资企业的筹建组,准备和韩国合资兴建一个易拉罐饮料公司,生产以人参为主要原料的保健性质的饮品。

我来得比较晚,前期的规划、设计已经基本完成,进入到了原料基地考察阶段。于是我一来就和领导一起出差,去吉林考察人参基地。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坐飞机,当时坐飞机、住旅馆仅仅有钱是不行的,还要有单位介绍信。我们出差一次至少半个月、途经几个省市才会回来,所以每次出差都要带很多介绍信。

在筹建组的日子里,我对新厂设计、规划有了初步了解,也对易拉罐饮料工艺有了初步认识,同时也知道了关于人参的很多知识、见识了不同饮料类型的生产企业,开阔了不少眼界,积累了更多的质量管理实际经验。

随着政策的改变,企业的经营行为开始规范化,很多项目都下马了,我们的这个项目也终止了,大家都处于茫然中,不知道再到哪里去。
(五) 回到出发地
这时候原来的饮料厂发生了较严重的质量事故,库存产品均出现了沉淀,没有合格的饮料可以发货,上级领导大为恼火,饮料厂厂长勇敢的承担了责任,被免职了。于是在筹建组的这个老厂长,连同我和一个老工程师一起又回到了饮料厂。

随着大环境的变化,饮料厂已经不再是公司内部一个封闭的厂了,代表政府的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相关部门也开始向我们厂下发各种文件、要求。顺理成章的这些事务都归口到我这里,如:卫生许可证及生产许可证的办理及换证变更;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贯彻执行;企业标准的编制、产品标识内容的确定和审核;产品送检分析;质量异议处理等等。在此期间,我完成了大学的进修和职称的申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质量工程师,当初的技术组已发展成为“品控部”,我的角色也从工艺技术员、化验及配料班班长等变化为品控部部长。
(六) 生产纯净水
九十年代中后期,饮料厂引进了纯净水生产线,当时相关的技术资料很少,遇到问题只能自己攻关。记得那时纯水桶聪明盖的封口标签不是像现在的整体收缩膜,而是两头均开口的透明收缩膜套,热风收缩后再将圆形不干胶状的标签纸贴在收缩膜套的顶部。桶是循环使用的,有的消费者喜欢把不干胶贴在桶壁,有的甚至恶作剧般的丢到桶内,清除不干胶的痕迹成为一个攻关课题。我们试验了很多方法,酸、碱、洗涤剂……最终发现最佳方法是用稀释的酒精擦拭,当然用酒精处理完毕后要充分冲洗,让酒精挥发,以免影响纯净水的品质。

另一个比较头痛的现象是纯水生产线管壁长青苔,因为纯净水生产线管道都是密闭的,很少拆卸开,我们是在流量计窗口发现的青苔,操作人员经验不足,仅把流量计拆下来刷洗干净了,我认为恰恰不应该拆下来刷洗,能够拆下来的是个别部位,大多数拆不了、刷子也够不着的部位怎么处理呢?应该通过用合适的溶液对整个纯水生产线管道进行循环处理,流量计视窗是我们的观察窗口,如果这里洗干净了,就说明整个管道都洗干净了,类似CIP的处理原理。我们没有CIP装置,只能自己想土办法。我们用塑料硬管将各管道连接起来(跳开反渗透),用反渗透循环洗膜的小药池作药品池,依次加酸液和碱液循环,最终达到了预期效果。
(七) 代加工
上世纪九十年代,整个公司的效益应该说是很不错的,饮料厂的设备设施虽然不能和那些跨国公司下属的企业相比,但是在本土饮料企业里应该算得上是领先水平,而我们隶属于集团公司、仅为集团公司服务的性质让我们处于“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地位,生产能力很富余。

G市的Y饮料公司找上门来,让我们为他们代加工,这是与饮料巨头B公司有关联的一个饮料公司,正式加工以前,他们仔细考察了我们的装备和管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忽略了我们的糖浆是一次性过滤的缺陷,没有列为改造项目。

新购置的糖浆过滤机准备仍然按照一次性过滤的方式连接、安装,我的倔劲上来了,坚持要求利用这机会把工艺改过来,领导(我虽然一直没有离开这单位,但是单位领导倒是变动较频繁,已经更换几任了)并没有马上采纳,其他人也有说Y饮料公司都没有提这要求,不用改等等。我没有去过Y公司,但是我坚信他们的糖浆过滤工序不可能是一次性过滤的。

看我如此坚持,领导将信将疑,于是一边派人去G市确认,一边向设备厂家咨询,两路人马回馈的情况都确认了我的看法是正确的,工艺终于改过来了,长期困扰我们的饮料沉淀质量问题迎刃而解,这也让我再次体会到要做好品控工作需要对生产工艺和设备都有一定程度的熟悉。

但是我的正确证明了他人的错误,于是我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正好单位压缩精简机构,我成为牺牲品被排挤出管理部门,代理化验班和配料班的班长,美其名曰:待遇不变,只是为了更好的完成代加工任务,你的能力强、经验足,在那里,他们会更加放心等等。以后的事实证明有些人的话你完全不必相信。

(八) 低谷
九十年代末,大家都在兴高采烈的准备迎接新世纪,我却陷入了低谷: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都受到了较严重的打击。那几年单位始终处于改制的边缘,大家都有些迷茫。有两个同事离开单位应聘到饮料行业比较知名的企业去了,以我当时的心情也盼望着能够离开,到一个别人不知道我过去的地方重新开始。于是暗地里尝试应聘工作,碰了些壁,心情越发压抑,后来终于有家招收质量体系维护专员的公司面试后问我能否一周内报到,这公司的产品当时销路非常好。

刚得到消息时非常高兴也非常不安,不像现在的人跳槽是家常便饭,当时主动离开一个“福利”还过得去的单位还是要有相当的勇气和自信的。众人的消极劝说加上自己的彷徨犹豫,最终我选择了留下来。

我当时兼任化验班和配料班的班长,同时负责新产品开发及技术管理工作,事情虽杂但是并不用费很多的精力就可以完成。在外面应聘的经历也让我知道了自己的技能与招聘单位要求的差距,于是工作之余开始给自己充电。正好发现国家开始组织质量工程师的考试,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加了考试,并于2001年获得了注册质量工程师证书。

现在回想起来这段低谷的日子也有对我有益的地方:它让我沉静下来,使我能够更加理性、客观的审视过往的一切,也让我与底层的职工有了更密切的接触,能够比以前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所思所想,知道了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他们沟通更加有效。
(九) 搬迁
2004年,因为集团公司的整体规划,饮料厂必须搬迁到其他地方。我当时在上级公司编制公司的质量体系文件,非常希望能够参与搬迁的筹备与新厂的筹建,而当时的筹建小组并没有我。于是我将自己对于搬迁的看法和自己掌握的一些技术细节整理成文稿,在结束体系文件编制时交给经理并表达了希望参与搬迁筹建技术工作的愿望。领导马上答应了,毛遂自荐的我成为搬迁筹建组成员之一!

虽然集团公司是个重工业企业,而饮料厂属于轻工行业,但是大型国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路决定了这次搬迁设计和施工都是公司内部单位承接。隶属集团公司的设计院设计人员都很自负,有句老话“隔行如隔山”,也许他们在集团公司那个领域是很有经验,但他们对于饮料厂的特点太不了解了,有些设计根本不合适,作为工艺及品控负责人的我很伤脑筋。感谢当时负责搬迁筹建的H科长,一个女同志,事务繁多却始终轻言细语、井井有条,让我学到了不少协调、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原饮料厂没有CIP系统,设备、管道清洗对于我们来说一直是效率低、效果不好的事,成为品质控制的一大障碍,却苦于没有资金不能立项。这次搬迁,我又把这问题提出来,H科长很快意识到这项目的重要,使出协调能力,促成了该项目的立项。上级批准了可以在新厂增设该项目,但是怎么设计、管道怎么布局必须自己拿方案。

于是我们想方设法找资料、找制作厂家,各厂家分别报了方案过来,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家的设计更加合适。这时,S市S公司L工来推销他们的主剂,我们便和他探讨新厂应该建什么样的CIP系统。S公司是饮料巨头美国K公司的灌装厂,L工在那里工作了大半生,工艺、设备、质量管理、销售都很精通,退休后又被返聘到市场部,背个手提电脑推广主剂。虽然主剂生意没有做成,但是L工还是就CIP系统给了我们很多很好的建议,看着他熟练的在电脑上用CAD为我们设计方案,我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这才是我的榜样啊!

汇集了多家的方案,又出差到几个厂家看设备实物、看使用了他们CIP设备的企业,我们对CIP系统有了较深入了解,最终确定了我们自己的CIP系统方案。最终的设计图纸是我在其他厂家图纸基础上修改完稿的,施工方照图施工后,这么多年的运行证明了CIP系统设计是合理可行的,管道清洗不彻底造成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历史。再次证明作为质量人需要持续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实现质量改进的设想。

搬迁筹建期间,我获知了后勤系统在公开招聘经济技术咨询委员,相当于给后勤系统领导当技术方面的顾问,虽然只是个兼职的,但是大家都趋之若骛,先笔试,在没有任何事先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通知大家去考试,到了考场,原来是出了五、六个题目,让大家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任选一个题目限时两个小时交一篇文章,都是关于企业发展思路和举措的题目。我当然是写我最熟悉的质量管理了,扎实的功底让我游刃有余,结果我顺利进入面试,最终胜出,成为了16名委员中的一员,让我有了更多参与高层决策的发言权,质量管理的思路有了良好的实施平台。

搬迁筹建的经历让我对于工厂布局、工艺布置、设备选型、设备安装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意识到拓展知识面对于工艺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对照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我知道,我已经真正的走出了低谷!
(十) 值班经理
饮料厂搬迁到了新地址,并且成建制的合并到了负责团膳生产的K公司,成为了多种产业并存的新公司。由于搬迁筹建过程中的良好表现,我被选为新公司的值班经理,参与部分经理层次的工作。

虽然不是真正的经理,但是近距离的和经理们工作在一起,全程看到一项项决策的诞生,并站在经理的角度处理公司的事务,让我开阔了眼界。这么多年我的工作始终是技术层面的,最多是技术管理,关注的重点始终是“事”,尤其是质量管理造就了我对“事”的缺陷和不完美比较敏感,习惯性的想去纠正,纠正了以后就会总结出相应的标准化文件,希望凡遇到类似情况就统一按照标准化程序执行。而管理人员则是对事也对人,常常会视具体情况和具体对象作出不一定相同的适宜反应。作为技术人员在工作上常常在深处、细微处着眼;而决策领导常常是并不追求事事均备,重点是进行宏观把握。

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对原来一些不理解、不认同的事情有了新的理解,虽然不会全部认同,但是至少不会愤愤不平了,而且再在工作中遇到冲突或者领导的不支持,我会首先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考虑,然后站在旁人的立场再想想,思路就开阔了,心态也容易保持良好状态了。
(十一) 启动HACCP管理
2008年,公司公开招聘科干,历经起伏、心态日趋平稳、准备专心搞一辈子技术的我本来不准备参与的,但是因为此前拒绝了一个公司机关我认为不太合适的职位,又不愿意让大家误以为我已经毫无追求了,以后有合适的机会也不会考虑我,所以抱着表明心迹的想法参与了这招聘,不求得到那职位,只想借这个平台,消除那次拒绝的负面影响,同时公开我的一些想法而已。

如我所愿,大家看到了我从容、大方的一面,面试的时候我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回答更是给大家特别是决策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我最终没有得到那个竞聘的职位。

此后不久,公司经理到B市参加了个活动回来,突然就想了解HACCP管理的相关情况,一次在楼梯走廊里问我对HACCP了解吗?我说曾经学习过,他就让我考虑在我们公司运行HACCP的可能性。我花了近两周的时间认真琢磨,期间也调查了公司各单位的一些现状,然后形成了长长的一篇分析报告,论述了如何在我公司现有基础上实施HACCP管理,列举了实施步骤和举措,提出了整合公司质量管理机构的设想。

这份报告得到了经理层的认可,开始在公司内推行,我被任命为公司的主任工程师。新建立的HACCP体系和质量管理经过了近一年的贯彻实施,运行情况良好,我们顺利的同时拿到了HACCP和ISO证书。
(十二) 建立公司品控中心
作为HACCP管理构想的一部分,我们成立了一个公司级的品控中心,改变原来各厂化验或品控隶属各厂的历史,使品质控制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同时也有利于集中资金,提升品控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能力。

这是我第二次规划、设计一个化验室,第一次是在饮料厂搬迁的时候,那次是旧厂房改造的,为了迁就原有房屋结构,化验室整体布局不是很合理。这次基础条件要好很多,而且这个中心要承担监控公司下属所有食品产业原料和产品的职责,由于我公司下属各供餐厅、饮料、豆制品、肉制品、面食制品等生产厂均分散在相距较远的不同地方,特别是供餐产品,从制作到被食用的过渡时间极短,几乎没有时间对这些产品进行各种指标的检测,这就要求我们品控中心的重点是事前预防即运用HACCP管理原则进行质量及食品安全监控和管理,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再对其进行质量指标的检测,品控中心化验室检测项目主要是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以及微生物的检测。
后   记
我的质量之路路还在继续,井底之蛙的故事就到此为止,流水账一样,见笑了。如果我的故事能够让大家觉得有益或有所借鉴,那就是我的意外收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3: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常州质量人 于 2012-10-31 14:04 编辑

十七号参赛作品【我的质量之路】---刚启蒙的品质之路

看到大家都在谈品质之路,看得让哥的心躁动不安啊。我也来写写自己的工作经历,虽然经历很少,但当作回忆一下时光也不错。
       2006年7月毕业后学校分配了实习单位,个人感觉不好就回了老家,当时还是暑假的时候,有一天到我表姑家里玩的时候刚好说到工作的事,她那也刚好缺个业务(厂家经销商,专做食品贸易,在我们那个市是数一数二的食品贸易公司),二话没话第二天就去上班了,工资什么都没谈发工资时给多少就拿多少,就这样一做就是一年多。这一年多可以说是革命年代的艰苦时光,天天一辆摩托车一个安全帽一个包包打天下(不会开4个轮子的)。一个夏天过完跟非洲人不相上下了,加上我们福建沿海地区每年必须得有那么两三次台风天,只要风不是太大的情况上套上雨衣还是往前冲,现在回想起这段时光真的是年轻无畏啊。这一年多的时光要从头讲来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但正正是这一年多锻炼我的毅力、魄力、耐力。
       后来2008年过完春节2月份就来了广东佛山。进现在这公司(200~300人的小厂)一干就到现在了, 刚刚辞职做完今年刚满5年。前2年,刚来时就立志要进工程部,为了这个明确目标努力奋斗过得很充实,虽然刚开始一直在车间各个岗位打杂,什么都干。做了差不多3个月才被调到工程部实习,但凭着自己的努力,又加上部门一技术员的离职,哥三个月时间就被公司勉强任职技术员。后来随着公司变动,人员的离职,哥的一路努力拼搏,2年的时间做到如今这个主管职位。这2年都非常的充实,并且感觉天天进步。第3年,说实在刚刚上任主管职位感觉挺迷茫的,当时总觉得自身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还得大大的加强。但就在这一年哥天天加班充电,每天一有时间就到车间实际操作并经常和实际操作者聊聊操作经验。同时也接触了不少行业内的技术论坛学习不少东西。可以说这一年是最辛苦最刻苦的一年,同时也是提升最多的一年,不管能力,工资,公司的信任度,各同事的认同度。这是感觉最棒的一年;第4年,老板下定决心搞管理变革,请了两个老师来这里一通搞花了快30万,搞了半年的时间感觉也没提升多少。尤其对我们部门没点帮助,请来的两个老师只会管理,对我们所做的这些东西技术这方面一窍不通。加上这年上级的变动较厉害、我的直属经理一共换了3个, 就这样忙忙碌碌、平平淡淡的过了第4年。第5年,也就是今年同样是忙忙碌碌、平平淡淡过半年多,个人感觉公司给的福利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了。但坑哥的事还在这同时发生了,就在7月份月底公司品质部主管因怀孕离职,经理直接让哥兼了这个位置,但没有兼了她的工资。这时才回到标题,8月份开始正式兼管品质,第一次接触品质管理,品质之路就是从这里启蒙的。后来就接触了6SQ论坛,在后来10月28号就知道了QPDCA论坛了,感觉QPDCA是如此强大氛围超好,所以将从这里开启哥的品质之路。
       未来在前方!让我们大胆滴往前走,不回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3: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常州质量人 于 2012-10-31 14:05 编辑

十八号参赛作品【我的质量之路】----我的质量路

我是08届的大专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2007年10月份就可以离校,在这求职期间我是幸运的,就去一次人才市场,竟然被一个国企的老板给录用,当时学校有30多人被安排到到那公司去实习,而我竟然被直接录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这是一个依机加工为主的企业,我的职位是绘图员,在这个背景下我来到了这间车间,热火朝天的参与这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上班后,车间指定了技术组长W大师(技术组长W称之为大师,资格老地位高)带我进行从事产品的尺寸配合、设计。刚上班,没有人给我介绍什么,叫我到资料室领资料自己看,资料看了一个星期,我才有点明白自己要做的工作。于是我就天天在车间和办公室之间奔走,在车间的这段时间我喜欢和检测产品的师傅交流在这期间这个师傅教会了我好几种测量用的工具,慢慢的喜欢上了测量工作,好景不长家中有事不得不请长假回家,但单位又不准长假,唯一的办法就是办理离职。

   两个月后我又回到了芜湖,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工作,这次就没有第一次找工作这么幸运了,一个朋友帮忙介绍的去一家小私企当时就30个人左右,做检验员,但由于塑料产品很陌生必须从头开始学起,先是在生产线上做,在实习的过程中,由于比较勤劳,晚班不睡觉的,带我的师傅教了我一些控制方面的知识,满以为我可以做检验员了,谁知老板安排他家的一个亲戚过来做,坦白的讲在进入企业之前,我一直羡慕那些作了人事、行政工作的同学,尤其是坐在office中那些人,既然检验员做不了了也只能等待时机跳槽,过了两天被现在公司的人事部电话通知过来面试检验员,接到电话立刻过来面试,面试官是质保经理,问了几个塑料件有关的问题和怎么使用测量仪器,正是我以前的一些在生产的经历,和开始在车间师傅教我的量具使用技能的一些基础我被录取了。岗位是理化实验员,因为我觉得正是有了以前的经历才使我在这个岗位上进步的很快,经历了基层的磨炼,对品质管控的具体问题点和管控方法有了较清晰的了解,但对项目的整个系统管控还不能认识到。这需要对品质管理更高技术知识的学习掌握,品质工程工具,品质管理工具需全面掌握。刚好有个机会公司的质量工程师辞职,我接任了质量工程师,当时由于对品质专业知识的缺乏,自认为离一名质量工程相差太远,有辱一名质量工程的称号。在对产品不熟悉,各相关人员不熟悉,流程不熟悉的情况下;首先要熟悉产品,熟悉人员,识别输入和输出项;了解过程的品质关键点,对过程数据的统计分析,对各工序造成不良问题点的统计分类;按5大要素,遵偱二、八原则逐一分类细化,督促相关人员改进,对系统的分析等,在几位资历较老的工程师引导下,使我了解到施行品质管控的重点在于,品质工程师要能督促调动各部门工程师的岗位职能相互配合找出问题点并逐一改善解决。要能体现出品质工程的学习、分析、领导和督导能力,品质管理对项目大局的宏观意识;在整个制造流程上发掘问题,疏导不流畅的问题点,强制实施改进,以零缺陷为目标,杜绝不良品的流出。在品质工程上也能体现了品质人分析、督导、管理的领导特性。对于整个项目的管控,不但要在输入和过程中进行改善;在输出接受的客户使用端去了解客户的需求,对客户的输入需求要能明确识别,才能达到相互勾通、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配合达到互利共赢。这也体现品质工程与客户理解,相互配合的特性。我觉得,企业要想生产发展,2点必须做好: 1:降低成本;2:提高效率从而增加效益;而这都同质量控制、质量管理密切相关,所以我坚信这是个有前途的行业,因为我还觉得质量管理基本覆盖了公司的很多管理,除了财务。我参加了很多质量方面的培训, TS16949、5大手册、熟悉使用GD&T及检具设计,自己也买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看,并且尤其是注重各种管理手法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虽然我目前也还在这家企业工作,担任实验室主管,承担原辅料的进货检验和供应商的管理,处理来料异常和生产投诉,我希望能够把我学到的质量管理同企业管理融合在一起,现在在学习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课程,我习惯性的用系统、过程的观点考虑问题,用PDCA的方法运用到我的工作中,应该说是深深体会到触类旁通的妙处,也逐渐体会到了ISO的妙处。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希望目前从事质量的朋友们也能以我们的职业为荣,坚信我们明天的广阔前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1 13: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常州质量人 于 2012-10-31 14:06 编辑

十九号参赛作品【我的质量之路】---遗憾中的幸福

我不想回忆,因为那时里有我的遗憾,我曾问自己,我的质量路,要写吗?3年前我推掉了6SQ的邀请,前几天我同样也推掉了常州质量人的邀请,但自本月18号注册成为QPDCA会员以来,看到论坛的点点滴滴、看到各位版主的参与和积极性,我觉得自己应该尽份力,因为QPDCA是服务于提升中国质量的。所以今晚我带着遗憾书写我的质量路。
    2001年10月7日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天,那年我16岁,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也是留下了人生中伤心而又绝望的第一滴眼泪。2年后,看着父母因做生意欠下的债务还未还清,又放弃了18个岁月的军人梦,留下了一生中永远都无法弥补的遗憾。也是因为这些才让我继续走着质量路,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述我的质量人生路。
    2001年10月9日我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省城,与父母一起生活。那时他们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还要做设备包装的麻布条,看到父母辛苦赚钱还债,我心痛不已。从那时起我就暗誓,以后我要努力赚钱,孝敬父母。2002年我开始踏入社会,在酒店干起了服务员。2003年我来到浙江玉环,在一家民企做起了仪表车工学徒,在这里我学会了游标卡尺、千分尺和识别图纸。半年后由于我工作的出色,被公司列为重点培训对象,分配到质量部学习。
    2003年7月1日我到质量部报告,经理把我分配到进货检验站学习。进货检验站组长叫王丽,她是一个对待工作严谨、负责、细致,对下属近乎苛刻的质量人。正因为我的质量初期遇到了他,便让我的职业生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也让我走到了今天位置。她常对我说的几句话“干品质就得严谨、细致,而且发言时必须要以事实和数据说话”;“更不可以说大概、好像、差不多”,“质量人任何时候都要遵循,我们不接受不良品,不流出不良品”等等语句,这些话我一直刻苦铭心的记着直到如今。同时我也将这些话传承到我的每一位下属的质量意识当中去。同时在她的的指引下我读阅了大量的质量管理类资料,也正是她错误的引导,让我看到了进货检验组的一些问题,于是我一一将它们记录下来,并逐级汇报。通过这次的汇报,质量总监(陈工)和我进行了第一次的交流,交流中他问我第一个问题是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什么?我思考了一下,于是他又问是检验吗?我吞吞吐吐的说,不是,他说不要紧张,慢慢说。我回答说是“预防”,检验是死后验尸,只有预防才能将质量提升到另一个台阶。(回答时这时张总经理来到了质量部办公室,陈工打招呼被张总眼神给制止住了,张总坐在沙发上听完了我们交流过程),陈工又说,你做为一个新人是如何发现这些问题的呢?我说从我被调入质量部学习开始,就暗誓要在这好好干,要在这里闯出一片天来。陈工问,你有这个目标,那你做了哪些准备呢?我回答,从我进入公司做仪表学徒工开始,我已经利用业4时间在新华书店学习研读机械制造和质量检验类的书籍,学到了一些皮毛。
陈工又问,“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留着的”,那你就谈谈如何预防?我问,能否用故事来解析?陈工答:可以。下面就是我当时讲的故事: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吃惊地问:“你的名气最大,为何你长兄医术最高呢?”扁鹊惭愧地说:“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在身体上做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其实不然。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觉得他水平一般,但在医学专家看来他水平最高。
    质量管理如同医生看病,治标不能忘固本。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找到病根,对症用药,使期能够药到病除。
    故事讲完了,张总对我笑了笑,然后问了我的名字,并交代陈工,要将我做为后备干部来培养。
    从这之后我陈工对我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全方位培训,使我了解了:
    1、品管七大手法:又称新旧QC七大工具(手法),都是由日本总结出来的。日本人在提出旧七种工具推行并获得成功之后,1979年又提出新七种工具。旧QC七大手法偏重于统计分析,针对问题发生后的改善,新QC七大手法偏重于思考分析过程,主要是强调在问题发生前进行预防。之所以称之为“七种工具”,是因为日本古代武士在出阵作战时,经常携带有七种武器,所谓七种工具就是沿用了七种武器。
    2、5W1H分析法:又叫六何分析法,是一种思考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技法。在企业管理和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是对选定的项目、工序或操作,都要从原因(何因why)、对象(何事what)、地点(何地where)、时间(何时when)、人员(何人who)、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3、8D (8 Disciplines) 问题解决8步法: 8D是解决问题的8条基本准则或称8个工作步骤,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有9个步骤: D0征兆紧急反应措施、D1小组成立、D2问题说明、D3实施并验证临时措施D4、确定并验证根本原因、D5选择和验证永久纠正措施、D6:实施永久纠正措施、D7:预防再发生D8、小组祝贺。
    4、16949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体系包含一套专门的组织机构,具备了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人力、物力,还要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力,以及规定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各项程序和活动。是指指为保证产品、过程或服务质量,满足规定(或潜有)的要求,由组织机构、职责、程序、活动、能力和资源等构成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为了实现质量目标的需要而建立的综合体;为了履行合同,贯彻法规和进行评价,可能要求提供实施各体系要素的证明;企业为了实施质量管理,生产出满足规定和潜在要求的产品和提供满意的服务,实现企业的质量目标,必须通过建立和健全质量体系来实现。
    5、5S:在5s活动的基础上,有的人提出了6s活动,记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基础上增加了“自检”,即每日下班前作自我反省与检讨,目的是1)总结经验与不足 2)判定一至两种改进措施 3)培养自觉性、韧性和耐心,加强员工安全教育,每时每刻都有安全第一观念,防范于未然。
其实在培训中,远远不知上述这5点,还包括了质量检验,量具的选用等等。通过陈工的指点,使我对从质量检验到质量管理形成了一个过渡。自此之后我调任进货检验组,金工车间,冲压车间,装配车间,包装车间任组长。并制定了进货检验管理办法、过程首巡末检管理办法、冲压检验作业指导书、装配检验作业指导书、包装检验作业指导书、完善了各类检验表单等,2005年12月QE组组长(质量工程师)离职,经公司研究决定将我调入QE组任代理组长,2008年2月我通过试用,公司正式任命我为QE组组长,并享受副经理待遇。2008年5月我肺炎住院治疗,半个月后治愈出院,二个月再次患病肺炎,不得已辞职回家治疗养病。
    2009年3月我应聘到玉环一家汽车配件厂任QA主管,在这里我主要是负责ISO9001质量体系建设和维护工作。因此我在这里组织各部门完善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第三层次文件。
    1、在这里我按照质量总监制定的工作计划,我组织了各部门完善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第三层次文件和表单,新增了技术文件管理控制程序,企业应急管理控制程序,将期组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管理系统。
    2、根据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完善并新增了进货检验管理办法、过程检验管理办法、完工检管理办法、装配包装管理办法、成品检验管理办法、产品试验管理办法等。
    3、根据公司实际情况修改了进货检验报告、首巡检报告、完工检验报告、成品检验报告,新增了合格标识卡片、让步标识卡片、不合格标识卡片(包括退货、返工、挑选、报废)、待处理标识卡片,在每个生产车间和仓库设定一待检区、合格区、让步区、返工区和报废区。
    4、检据品质部实际情况细化岗位职责,编制岗位职责说明书,以岗定人,以能定薪。完善管理制度、理顺管理流程、制定了进货检验规范、过程检验规范、成品检验规范、产品试验规范,强化执行;按制度办事,按流程运作,按标准作业。
    5、根据检验员的现状对检验员进行了培训,使品检员能够真正适应品质工作的需要,不会象现在连最基本的鱼骨图都不知道是什么。不能适应的将予以淘汰。并建立了检验员培训计划。
    2011年4月我应聘到一家工程机械配件厂任质量部经理工作,在这里和一堆企业员老展开了斗志斗勇的工作,三个月后我顺利通过考核,任管理者代表兼质量部经理一职,在这里我:
    1、组织各部门修订完善了ISO9001质量体系、ISO14001环境体系,规范各岗位运作。做到人人有职责,事事有程序,作业有标准,检验有规程,体系有监督,不良有纠正,缺陷有预防,持续改进。
    2、建立了检验作业指导书,进货检验规范,过程检验规范,成品检验规范,产品试验规范;完善检验制度,理顺检验流程,建立抽样标准,运用8D问题分析法,强化执行;按制度办事,按流程运作,按规范作业,使质量保证有序进行。
    3、配合人事总监完善了企业管理文件:文件是企业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强化制度法规意识,使企业从“人治”走向“法治”。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法可依,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人检查。
    4、推行了绩效管理:执行力差是企业的通病;执行力差,再好的战略也没办法实现;绩效考核是解决企业执行力最有效的方法,员工不会做你想要的,只会做你考核的。你要什么,就考核什么。使员工由“要我做”,变成“我要做”,自动、自觉、自发地完成工作任务。制定考核制度,量化考核指标,实施绩效考核,奖勤罚懒,充分调动员工自主工作的积极性。
    5、推动了6S管理:6S现场管理是一切管理的基础,是品质、交期、成本、安全的重要保证。通过6S的推行,彻底改变员工的做事态度,态度变则行为变,行为变习惯变,习惯变则人质变,人质变则品质变等工作。
2012年10月18日注册到了QPDCA质量管理论坛学习,自此以后如遇不懂之处就请各位前辈们多多指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QPDCA平台自律公约|QPDCA质量论坛 ( 苏ICP备18014265号-1 )

QPDCA质量论坛最好的质量管理论坛 GMT+8, 2024-4-29 06:03 , Processed in 0.10686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无锡惠山区清华创新大厦901室0510-66880106

江苏佳成明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